回到源头:从洞穴、U型到生态观
我爱上心灵成长、充满力量的感觉。
在经过N4学习、U型理论学习和课程研发之后,我已接近N4山巅。怎么到达内心源头?巧合的是,昨日正好听了一堂《静思与独处》的讲座,灵感迸发,终于能贯通。昨晚,我们N4-17课题5重录第7遍课程,终能把心灵成长和生态保护完美融合。遂将心得记录如下,纪念攀登N4山巅。
(一)整体思路
N4和前三期最不同的,是设置“营火、水源、洞穴、登顶”的学习模式。
营火,是每周的导师访谈,给予我们满满的能量,打开更大的世界之窗。
水源,是小组内部的交流。每周的小组会议和研发课程的思想碰撞,激发出我们连自己都没有发觉的潜力。
“洞穴”即是自己和内心独处,去回味营火和水源,抓住那个感觉,努力下潜到内心源头。我认为,“洞穴”是最最像U型理论下潜阶段的方法。
在经历十周的学习(输入)和课程研发(输出)之后,最后的洞穴终于帮助我到达内心的源头,也正是这次链接,帮助我成功录制了课程。我才真正体会到U--一定要链接到内心源头,行动上才更能创造出有利于世界的东西。之前录的6遍课程,我都不是很满意,就是因为没有链接到内心源头。原来U型是这种感觉啊!下潜、链接、行动,三个阶段,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只有真正链接上了源头,行动才会无比入心、喜悦、有力量!
链接源头、自然涌现、迅速行动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啊!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用(内心)“独处”来代替洞穴。
下面我会借鉴一部分讲座的知识。因为它的思路和U是结合在一起的。以下主要讲两种独处方式:
静中静的独处--—看书、音乐、做家务、冥想…由这条途径,内心回到定和静。
动中静的独处--—爱的思考和行动,在动中得到定和静。
由第二种独处,生发出来的生态观“与地球共生息”。
(一) 独处(洞穴)
1. 什么是独处?
2. 为什么要独处?
3. 独处有什么好处?
----什么是独处?看书,写作,听音乐,做家务等劳动(劳动会让心情得到平复;而且环境跟人是互相作用的,整理出美好的环境,也会帮助人的内心恢复喜悦),冥想……不过,【最高级的独处是什么都不做,让思绪安静,那是真正的定】。
“定”来自哪里?
中国智慧为U型理论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儒释道的智慧是相通的,中西最深的智慧也是相通的,都是宇宙的规律。
《大学》中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定”是指不被外在的事物所牵引、不被内心的思绪所牵引。内心安定,才能让内心真正沉淀下来。心不再思绪纷飞,才能达到【静】。
《U型理论》中说:不断下潜,达到内心源头,智慧会自然涌现。
修禅的人到了一定高度,内心状态是静寂清澄的,像清澈的水一样。意思是到了这个境界,内心能映照万物。
这样的境界从哪里来?都是从【定】和【静】来。定从“独处”(洞穴)中来。所以说内心可以给予我们一切。
--为什么要独处?
人喜欢群体,人不喜欢独处。喜欢大街、热闹、演唱会、PUB,呆在群体,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但就是不习惯独处。
一场新冠疫情,让我们必须在家里面对自己。它已经显示了,和自己心灵独处的重要性。这种能力一定是未来需要的,也就是俗称的疫情后“心理升级”。
【人跟人的关系要和谐,首先人跟自己内心的关系要和谐】。一个真正能爱人的人格,是可以独处的人。只有能和自己独处,才能真正地和他人相处。换句话说,能跟自己独处的人,才能和他人建立完全和谐的关系。
简单地说,你跟自己独处的能力有多高,你爱人的能力就有多高。反之,爱的能量不够,才会去依赖群体,依赖一场狂欢。
而去除依赖,有心去行动人就能做到。
(二) 行动:静中静的独处
静中静的独处方式有很多:看书,写作,听音乐,劳动,冥想等。最高级的独处是什么都不做,让思绪安静,下潜到内心源头,智慧就会自然涌现出来,我们能在非常不确定的未来(也就是“乌卡时代”VUCA)能找对方向、做对事情。换句话说,能独处,才能真正思考。
所以这也解释了,很多智慧的人都有同样的说法,每天都要有一点冥想的时间(乔布斯、马斯克等等),哪怕只有几分钟。因为它更容易链接到内心的源头,释放智慧(U型理论),也就是“定”和“静”(《大学》)。
(三)行动:动中静的独处—爱的思考和行动
静中静固然重要,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他们没有私人的空间、时间,如:军人、忙碌的创业家等等,怎么办?
动中的独处,更高级。
对于没有独处的空间和时间的人来说,越是能够适应团体,内心的力量越强大。因为24小时都被团体包围着,你的生活是透明的,但你依然能时时链接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所打扰、不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任何时候别人见到你,你都是很安然恬适。这非常非常的厉害。能时刻能安放好自己的内心,这是最不容易的独处。
怎么做到呢?
【爱,是既能适应团体,又能保持内心独处最关键的力量】
每一个念头,都是去爱人、事、物。
与其静中静,不如在爱的行动中,得到静和定。
爱能让你达到“静”的境界,让你非常有智慧地思考。当你碰到挫折,用爱来思考,和利己不利他的心态来思考,结局完全不一样。
遇到挫折,问问内心,我怎么调整自己?怎么原谅他人?内心的智慧就会出来。
如果你不快乐,马上付出爱、去帮助一个人,你的能量立刻就会升起来了。
所以发挥你的爱,去爱你身边的人事物。这种爱不是有欲望的爱,而是无私的爱。去关心ta 、爱ta,你能得到真正的定和静。
(四)U生发出来的生态观
中国的儒释道为U贡献非常大。那么,儒家的爱是什么?怎么考虑人和自然的?
在这里,要提到儒家的生态意识。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儒家的认知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即“天人合一”。意思是,人类社会天然地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一切原料无不来自于自然界,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从这种认识出发,儒家有认识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适度利用自然,植树惠民、克己节制,生态教化、以人为本,天人相类、天人合一等生态意识。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就能反映这一点。他说的爱,是对人和自然,对万物的一种爱。“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一方面他用对自然的态度辨别人的品性德行,另一方面他把自然保护的成绩作为“仁政”的标志。
王阳明也提过,“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见鸟兽之哀鸣微熊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推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为一体也。”核心是说,所谓大人,就是君子,就是得仁的人,仁者必有天人合一的意识。
所以如果我们心怀仁爱去思考,心怀仁爱来行动,生命的层次就完全不一样了,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就是“与地球共生息”。人和自然,心灵和行动,就链接上了,贯通了。我们的课程,终于嗨森啦!
注:部分资料参考自《儒家: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www.sohu.com/a/259360965_52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