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那些事儿

教育就是扩大孩子的自我边界

2020-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耘心
教育就是扩大孩子的自我边界 教育就是扩大孩子的自我边界 教育就是扩大孩子的自我边界

老师自认为用责任心事业心爱心教育了人,却不知道可能带来的是杀身之祸,老师永远不知道自己所教育的对象到底是个善良的孩子还是一个邪恶的魔鬼,当所教的学生化身为魔鬼时,事实上,老师是躲不掉的,能躲得掉是偶然的;因为职业的天性决定了,你要把所有的教育对象当作天使,你不能在面对天使的时候同时又猜测他是不是也可能是个魔鬼。

而天使与魔鬼的转化,同样还是不清楚“自我边界”。孩子自我边界不清,首先几乎一定是根源于家庭,而且在后来的学校教育中仍然没有认清“自我边界”,反而更加严重不清;尤其是没有让学生最终实现“自我教育”,一切形不成“自我教育”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终究都是失败的教育,而自我教育的核心就是认清“自我边界”。

“自我边界”有人很大、有人很小,边界越大的人,他思维越灵活,心胸越开阔,他对外界接触得越多,他们越容易与人相处,越容易接纳他人的教育与影响;而自我边界越小的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利益,边界意识极强,严重自以为是,心胸极其狭隘,他们关注的点非常单一,一旦他们所关注的点受到别人侵犯,他们瞬间会觉得自己所有的东西被人侵犯,他们会迅速反抗。他们狭隘到没有自我边界,比如有些孩子手机上瘾,你不让他们玩手机,就是要他的命,手机就是他的命;在手机问题上你若对他有所侵犯,他就以命来对抗。同样有些家长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命,如果孩子稍稍受了委屈受了伤害,就感觉是要了他的命,那么这个家长会瞬间失去理智,无论作为教师的你对这个孩子曾经多么关心帮助,这个家长也会迅速成为仇人。

我们生活中的悲剧,绝大部分是源于“自我边界”不清。要学会观察并提防那些“自我边界”狭隘的人——那些过度关注(把大量精力都灌注到)某一人或某一事的人,他们的自我边界决不可碰触,无论你是出于什么爱心与帮助,都不可碰触。

老师在实施教育时,最关键的是,要看到学生的“自我边界”,当我们冲上去进行批评教育时,我们极有可能大大侵犯了他们的“自我边界”,因为有些孩子的“自我边界”极其狭小,你侵犯了他一点,他就感觉你侵犯了他所有。那些“自我边界”极其狭小的学生,无论你带着怎样的爱心去教育,都有可能招来怨恨甚至招来魔鬼。

然而,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引导学生认清自我边界的教育,是不断引导扩大学生自我边界的教育,而这个教育,首先是家庭。学校的老师,很难很难把一个自我边界狭小的人,教育得胸怀宽广。唯有“自我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走向自我教育。而这也是最难的教育。

下面的信息来自网络: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一个日本人说的

界线即界限,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指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简单来讲,就是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各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有清晰自我边界的人,不会让别人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不会去承担不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即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当别人对自己提出越界的要求时也能识别和守住自己的边界。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清晰的边界的人常常会出现拯救、依赖和控制他人的情况。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拥有清晰的自我边界呢?

首先他要拥有自我意识,有独立的自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其次他要了解自己,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又是别人的责任。一个越不了解自己的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而一个越了解自己的人,越清楚自己和别人的界线在哪里。

无论是形成独立的自我,还是更多的认识自己,都需要我们与生活、与事情、与他人、与选择进行互动和碰撞。

这个互动和碰撞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在一岁之后就开始发展自主的能力,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开始能够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件事情。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对孩子的自主行为没有过多的限制,不是以“你不可以这样,你不可以那样”或者“你做不好这个,做不好那个,我们来帮你做”这样的打击方式,而是积极鼓励的方式,孩子就有一种主动和自主的品性,会为自己做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通过一次次与外界的互动、碰撞训练我们确立了自我,能够更多的了解自己,从而形成清晰稳固的自我边界。

所以,尝试更多人生的选择和可能性,珍惜你的每一次选择吧,它们塑造了你,也是你确立自我边界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