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if-then
SUCCEED一书中,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If you took just one piece of advice from me, if you could remember only one thing you read in this entire book, I would want it to be this one: make a plan for how you will achieve your goal.
「make a plan」,乍看觉得很普通,谁不知道要做计划。但其实作者的意思是,要有明确的what-where-how,而不是空洞的计划。
比如,想要减肥的人往往会说,我要少吃多运动,但这句话是抽象的,不能算真正的plan。少吃,怎么样算少吃,少吃到什么程度?多运动,多久运动一次,每次运动多久?都没有明确,这样的「计划」更像一种愿望,只是头脑中的一个念头,你的身体和行动都没有接收到明确的指令,大概率不了了之。
所以应该做一个替换,少吃变成:早餐碳水化合物、蔬菜、肉类皆可,不吃撑即可;午餐不吃碳水化合物;晚餐仅吃适量蔬菜,晚餐后不再进食。多运动变成:每周一、三、五跑步,每次跑3公里以上;每周二、四、六练瑜伽,每次半小时。
为什么它会奏效呢,因为实际上你给自己预设了许多if-then(如果-就)指令。if早餐时间,then我吃饱就好;if午餐时间,then我不吃米饭面条儿;if晚餐时间,then我就吃点蔬菜。当这些指令植入你的身体后,一旦置身于if下的情境,你的大脑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也更容易get到then后面的操作,去执行任务的概率更高。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某高校挑选了一群不太用功的学生,要求他们在暑假期间完成十套PSAT考试习题。其中一半学生被下达了一项额外的要求,就是让他们事先决定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来完成习题。而在暑假过程中,两组学员均没有收到过任何提示和督促。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被下达额外要求的一组学员平均做了100道题,而另一组仅仅事先考虑过什么时间、在哪儿做题的学员,平均完成了250道题!是前一组的2.5倍。这个暗藏的if-then指令可谓效果惊人。
在日常生活中,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可能离开if-then,只是被我们忽略了,许多行为已经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习惯,不再需要调用我们的思维,刻意思考后再行动。比如早晨起床自然会去刷牙,出门自然会去穿鞋,睡觉前自然会去看一眼闹钟设好了没等等。如果每件事都需要调用意识,那我们的大脑带宽和自我控制力可能都会被耗尽。
所以,我们要仿照这样的行为规律,运用好自身的运行机制,耗费更少的自控力,提升更多的行动力,从而脚踏实地地完成计划,达到你想要达到的任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