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情境,传承文化
郭锋老师在讲座《文言文教学的新视角》,明确提出了古文学习的目标为:1.传承古代传统文化。2.积累古代言素养。如何落实两个学习目标?
一、关注文体类型。
古文一种是关注于古汉语语言记录的历史,也就是记录历史的,那么这一类叫做文史类文章。另一种以古汉语的表述方式写文章,记录一些时事,这一类叫做史文类文章。
对这两种文体应该侧重于什么地方进行教学,郭老师没有讲,但我认文史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写作背景,关注人物精神等方面,而史文类文章可以关注语言表达。
二、还原当时情境
就像昨天谈到的,所有的培训,都在不断强调一点:创设学习的情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真实,凸显语文学习的情境性。”,情境的创设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以及人物品质的理解,都不能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听到这里,想到前一段自己教《两小儿辩日》的场景。当时只是希望认真准备一节课,做为送给学生的毕业礼物,当时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环节:“师生辩日”,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之中,了解“我以”的含义,引出古人“辩而不争”的君子之风。我没有想到学生学习的兴味很足。现在想来,应该是还原了当时的情境,才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热情。
三、尊重古人思维
学习古文,疏通文意是必要的,但要掌握语言表达的特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文,而不是老师灌输的串讲。当然这也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古人的精神风貌,精神内涵,精神气质。借助当下的生活,理解古人的生活,进古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古人的思维。
古诗文要创设一个情境,学以致用。古文经典的运用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演变,形神兼备。掌握他的精神、气质、内核,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自然流淌,那才更妙。
还是《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当讲到春秋战国有理有据的君子辩风之后,再引导学生背诵理解,确实有一种沉浸式教学的氛围。
当然还要关注到古人的价值取向等。可以说,不了解古人的思维,是学不好古文的。
四、积累背诵运用
背诵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积累不能成为死记硬背,以语言情境为媒介,以迁移运用为方式,强调古为今用。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还是要将古诗文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化吸收,将精神、气质、内核化为已有,也可以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工夫。可以说民国时期那些大文豪,他们文学工底的深厚,是得益于古文学习的。
总之是要分清是文史还是史文,走进古人的话语系统,复原古人的生活情境;关注古人的思维方式,剖析古人的价值取向;了解古人的表达范式,吸取古人的语言精华,让古文之美在现代教学与生活中重新焕发光彩。
后记:
老家里来了人,他们把自己种的甜瓜和西红柿,送给了爸爸,爸爸觉得好吃又送来给我。因为正在听课,所以我慌慌张张跑下去,爸爸站在路对面,见我马路,一个劲儿的喊:“别跑,慢点!”其实路上并没有车。
见爸爸开车来,我心里特别想笑,这点儿东西都不够油钱,可我笑不出来,事物的价值往往不能以金钱衡量。
着急忙慌,要回去听课,我也知道爸爸一定会看着我过了马路才肯走。可我没有回头,因为我怕自己会落泪。
我超级喜欢我的爸爸,总不肯让他为我做任何事,我只希望他健健康康的永远陪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