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学生立场//《做温暖的老班》笔记9
设身处地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设身处地,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根据教师关注的焦点,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关注生存阶段,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能否站稳讲台;二是关注情景阶段,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关注学生阶段,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教师是否以学生为本。
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个高度,你才会发现孩子生活的真实世界。但很多时候,我们总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你听,有人说,“我们举办的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这次活动是成功的”;还有人说,“我们的课改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夸奖,要继续下去”……从这些话语里很容易听出,在有些人的眼里,教育服务的对象就是领导,领导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认可,领导的好评就是最大的成功。不可否认,不少领导本身就是教育专家,他们的认可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教育的成功。可是,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我还是不由地想问一句:教育服务的对象到底是谁?教育到底应该让谁满意?我们到底应该站在谁的角度去评价教育?
教育服务的对象当然是孩子,学习的主体当然也是孩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做出某项决定时,我们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了呢?我们是否应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调皮、捣蛋、犯错,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当孩子调皮捣蛋时,我们是否可以先不去“上纲上线”,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这样换位思考一下,也许事情就很简单。
班主任一定要有学生立场,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本月期中考试结束,有学生给我反应:梓轩考英语时,问监考老师“你是哪个学校的?”还不时扮鬼脸,引得嘉诚,城博,宇涵也跟着做鬼脸。不用问,他们不知道老师的利害,分数会带给他什么,会让他失去什么,他们就那么简单好奇淘气,他们的调皮捣蛋引得全班人哄堂大笑,考试的严肃认真
与他们无关。考试结果肯定很惨了,别说没有100分了,只有一个90分,平时英语好的同学有的还没考80分。
我接受了这种结果,同学们也经历了一次看问题的经历:不能不分时候和场合的贪玩捣蛋,否则会“全军覆没”。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