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有的时候不是否定传统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钱穆译】先生说:“巧言可以乱人之品德。小处不能忍,可以乱了大计谋。”
【杨伯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傅佩荣译】孔子说:“动听的言语足以混淆道德判断,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搅乱大的计划。”
乱,败坏,破坏。
傅教授的解释在这里虽然合情理,但没有把“乱”按本意解,造成前后不一,整句话的意义就产生偏差了。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3》)巧言令色的很少有仁心,这样的人缺乏真诚,内心没有真情和善意,势必会败坏德行。对小事情不能够忍耐,太过于计较一时的得失,情绪很容易被琐碎杂事所左右,这种人没有大局观,这样势必会破坏大的、长远的计划实施。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17》)“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一种,忍不仅指小的仇怨,也包括小的恩惠。
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要避免不真诚的巧言,虽然巧言可能会带来小利,但会大大影响德行的修养;同样也要避免无关紧要的小事纠结,着眼于足以影响未来的大局,放眼长远,坚定信心和目标。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和退不是退缩和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大的目标或大的计划。
【再读补漏】首先说明一下,傅教授的解释合情合理,但他把“乱”字分二种意思解读,一作混乱、混淆讲。一作搅乱、败乱讲,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对待一下。
说文曰:乱,治也。从乙,乙,治之也。造字本义是理丝。作动词用时,可以作为混淆讲,也可作为破坏讲。但窃以为,在没有特定区别的情况下,把同一章节中把一个相同的字解释为不同的意思,没有必要。从本章来看,傅教授解释为混淆是可以的,但这句话最终的意思也是说“巧言可以破坏人的道德”。因为后面一个“乱”字应该解释为“破坏”,那么直接把二个“乱”都解释为破坏、败坏、败乱更加直接,更加明确。
实际上本章有二个关键词,一个是“乱”,一个是“忍”。乱上面说过了。忍,能也。从心,刃声。造字本义:动词,比喻心痛如割,但强迫坚持,如忍耐、忍受、忍让。引申开来,“忍”作形容词讲,有残酷的,狠毒的意思,如忍心、残忍。作动词讲,有抑制冲动的意思,如忍住。本章作“忍耐”讲毫无问题,但我今天“忍”的另一种解读。
在《论语别裁》中,南怀瑾先生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他说:“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解释毫无违和,而且一下子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丰富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思想。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身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解读。但有的时候,我们常常局限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和普遍的看法,拘囿于这种看法对自己思路的拓宽。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很多,而且很多的解读意义差别很大,甚至是完全相反。当然其中不乏有天马行空、牵强附会的哗众取宠之流,但如果抱以客观态度,深入到作品之中,得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看法,依然不失为是真正对待学问的态度。
我不能肯定南先生的解读一定正确和合理,但他对学问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他渊博的知识及开阔的思路表示由衷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