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挣扎和徘徊之间 --浅评穆旦的《自己》 2018-05-1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209人
贾寒蕻
作者 贾寒蕻
穆旦是近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生于高门大户,但是家族的富贵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和自己同为诗人的远房亲戚徐志摩相比,穆旦更像杜甫,而徐志摩更像李白。徐志摩并不避讳自己的才华,他的才华就像瀑布一样,而穆旦则更像小溪。徐志摩虽然以前崇尚汉密尔顿的治世之学,但是后来才发现文学是自己最大的天赋。但是穆旦就不一样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穆旦已经是学校诗歌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但是战争的烽火一烧到云南,他立刻投笔从戎,成为了军队里的中校翻译官,随后又参加了滇缅大撤退。滇缅大撤退有着像长征一般的艰苦,穆旦甚至于八天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饭,所以他的诗里终会飘着一丝悲凉的感觉。
《自己》这首诗写于穆旦离世的前三年,这首诗歌没有特定的意象,但是却符合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纠结徘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像徐志摩那样生活得随心所欲,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想干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活得更像穆旦那样,做的选择受环境的深深影响。战争的烽火一来,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穆旦进了军营。一九四七年,穆旦去美国留学,在联合国工作,然而看到周围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回国以及对新国家的热爱,穆旦回了国,并且研究当时热门的俄罗斯文学,还是赫赫有名的翻译家。政治运动一来,穆旦身上的光辉被剥夺了,成为了洗澡堂里的工人,政治和历史的天空刚刚吹来了春风,穆旦终于可以拿起笔来再创造的时候,身体的疼痛限制了他,甚至穆旦没有坚持到他恢复清白之身的那一年。
《自己》这首诗的每段最后一句,都是“不知那是我自己”,恰如穆旦的一生,大部分是被时代推着向前,穆旦的心里有一个诗人穆旦,那是他最想要的自己,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却是最难做到的。
2018年2月11日 于我家的三省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