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理念”从这个夏天开始
中山小学林汉铭
王绪溢博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一模块:改变理念。通过阅读这第一模块,我将原本零散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重新做了一个系统的整合。就在那一刻,我也体会到,王博士之所以将这本书的名字命名为《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而不是《数字时代的教与学》的原因。是因为他希望我们从教师中心的课堂中脱离出来,迈入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从原来教授知识的传统思维中跳出,培养孩子合作、创新、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等,这和全球未来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吻合的。原本工业时代储备人才的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需求。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我们担负着未来中国人才的启蒙培养,我们都不做出改变的话,未来的中国又如何改变。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落实教学“三少”心法?”“怎么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在复课时间这么紧张的时候,怎么做到有效整合教材?”实践出真知,在面积单元学习时,我做了下面的处理。
首先,面积单元的主线包括:面积的概念、用什么图形作为面积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用已知面积去估算其他物体面积、长正方形的面积推演及使用、问题解决。在第二课时时,原本课程内容为面积单位的认识,而我将面积单位的认识、用面积单位测量其他物体面积、长正方形的面积推演做了一次大整合。整合的课程核心思想就是“以小见大”。
由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是一种概念定义式的学习。我就安排孩子在前两天晚上就先预习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并让孩子们用已有的材料制作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应该就属于教学前置,将课堂的时间广义上的延长。这里我并没有提供学生相关的资料,而是让孩子们想办法去查找,并要求大家简单的将制作过程用视频形式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了增加孩子们的活动经验,比我拿一个教具到班上要好的多。)
于是乎,就有了...这个
这个:
快把我包住了还有这么多:
孩子说这张纸做了1小时由于课前我们基本解决了面积单位的认识。既让孩子充满了好奇,这些东西到底要干什么用?同时也使课中这部分概念形成的时间大大缩减。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呢?
对,就是寻找身边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我给了孩子们5分钟的时间,小组分工去班上寻找,最后汇总。于是,我们发现:
1平方厘米:扣子、指甲盖、电灯开关按钮;1平方分米:开关面板,粉笔盒、手掌;1平方米我们找了很久发现了后面黑板的大海报正好是1平方米。以至于我们班级的孩子惊呼这个大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说几句话,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发现。我发现,当我不说话时,我有更多时间去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这个环节接近用去12-15分钟,我倒觉得很值,对他们后期建立正确面积观念是一个很好的建立过程,这个时间花的挺值。
接下来,我就问他们,还想研究什么?有的人想要研究一个反馈器到底有多大?有的人想了解黑板有多大?还有的人甚至想研究教室地面的面积有多大?(既然以生为本,不如让他们来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咋办呢?那就从简单开始。我们花了差不多5分钟,就完成了判断用什么合适的面积单位,还有测量的所有步骤。其中,测量时,孩子们有用小方块全铺满的做法,还有用横铺和竖铺最后利用乘法来计算大概面积的方法。但不管怎么样大家测量的答案大致都在50-60平方厘米。这里我并没有去归纳哪种方法好,因为,我留了后手,想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我这里只用两幅图做了一下记录。
接下来,由于时间关系,黑板的面积我让孩子课后来做,要做就做大的,我们来测班级地面的面积。由于前面有测反馈器的经历,2分钟小组就商量出测量方法。这下没人选择全铺,孩子们理由很简单有桌子的阻挡,也没有那么多材料。于是,我们就:
大接力
我们用大接力的形式完成了这次大测量,在我们计算出教室面积时,我们惊呼我们的伟大“壮举”。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今天你的经验用简单的词语或图形记录在数学书上。并在小组内做了分享,最后归纳总结了方法,并从中投票选出了最核心的词,策略。数学讲究策略,当我们拥有相同的工具时,策略决定了我们的功效。
课后测量桌子和1平方米可以站多少个人的实践,不用我催,他们就激动的自己忙活起来。我吃到了甜头,以后课程的设计,我也有了一些感觉。
“少就是多”本节课我自己话少了;大环节整合完也少了;多的是孩子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动手探索的时间,还有方法的对比、归纳。在说理的过程中,也自信了不少。
不知道这样的课堂设计是否算以生为本的课堂。从原来的课堂中走出,当我开始有时间留意每个孩子脸上表情时,我知道,我开始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