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第一印象”很重要
课堂“第一印象”很重要
读第10条《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关于对于知识的理解、如何获取知识、怎样分析事实,是苏霍从第七条到第九条建议一直在论述的问题,我感觉这几条建议有一个共同的主线就是,获取知识离不开思考。第十条建议,苏霍是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教材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其中特别明确地指出了学生独立脑力劳动(思考)的重要作用。
苏霍还是从学困生的角度来发现问题的,他在第十条建议中开篇就说“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他结合他教数学公式和词语书写的经验总结到,“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刻”。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深有同感,如果第一节课没上好,学生理解知识容易产生“夹生饭”,后面的课堂很难顺畅进行。“好的开始相当于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学习新教材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我经常把学习新教材的第一课称作是课堂的“第一印象”。
结合苏霍的建议,围绕着思考的重要性,我想课堂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独立思考要“进的去”。苏霍说,“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我对此的理解是,课堂的“第一印象”就要抓住学生的感性认识,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梳理共性特点,归纳形成一般性结论,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这里的“第一印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第一步,或者说叫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但我们更要注意的是苏霍对学困生独立思考的关注态度,他对学困生可能还要给予特殊的教法和较多的时间,类似于因材施教的做法。
第二,学生应用知识要“出的来”。苏霍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我的想法是,课堂的“第一印象”还要体现在让学生当堂学会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感受利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精神体验。如果说,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接受新教材的第一步,那么,应用知识则是相当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学习。应用知识的过程,实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体验活动,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印象自然就会深刻。
第三,学生书面作业要“练得好”。苏霍说,“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我们对此应该叫做“严格要求或扎实做好第一次练习”,既然学会了,也理解了,就不应该出现错误,养成做练习做作业的严格规范的好习惯,有点儿练功要打好基本功的意思。这里的“练得好”不出错,还有一层涵义是培养学生表达无误的严谨习惯,以此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印象”。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要求虽有教师不可控的其他干扰因素,但我们还是敬佩苏霍严格的教学习惯。
了解课堂的“第一印象”的以上三个方面,我想起了自己教学的一些片段或场景。例如,我教《气压与流体流速的关系》时,开课导入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找一根洗衣机放水管的管子,用手在高处旋转着摇起一端,把另一端管口靠近低处一些碎泡沫颗粒,结果发现泡沫颗粒被吸入下端管口,从上端管口“飘洒”开来,模拟出了龙卷风的效果。以此创设情境,形成课堂感性导入的“第一印象”。接着经过学生“向两张纸中间吹气”“向倒置的漏斗吹气乒乓球反而被吸住”等探究实验之后,总结出“流体流速快,压强小”的实验结论,进而再回来解读“龙卷风”的形成原因,这又是通过知识应用来加深“第一印象”了。进入课堂检测练习环节,我注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达顺序和书面表达的语言逻辑性,尽量减少学生出现错误,现在想来,这样的要求正好应和了苏霍的书面作业“练得好”的基本要求,巩固了学生学习新教材新知识的“第一印象”。
同样道理,文科的第一次新教材的学习也是离不开以上三个方面的。比如,语文学科中关于古诗词的教学,一首诗词或一个作者的文化背景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的去”的,欣赏诗词境况,了解作者写作意图,这是入门初级的“第一印象”;多首诗词或多个作者的风格特点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出的来”的,品赏诗词意蕴,感悟作者心境,这是进阶的加深“第一印象”;心有所想,还要用语言特别是文字书面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鉴赏作品,这又变成了高阶的学习理解, “书面作品”是对“第一印象”的理解巩固和拓展延伸。唐朝的皎然和尚有一首“三饮茶歌”,大意是“一饮涤昏寐,二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用在治学上,也是对“第一印象”的进阶理解吧。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说明学生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的重要性。还有一句古语,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为教者和为学者都不敢有任何放松。从教师而言,只有精心准备好每一节新课堂,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保留好思维痕迹,让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变得有意义。唐朝卢仝还有个“七碗茶诗”名作,描述喝茶的七个过程,“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两腋习习清风生”。好的喝茶体验,让每一个过程都是“第一印象”。教学何尝不是这样的经历?所以,我最后的想法是,我们应该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第一印象”,让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学生的“第一印象”。我最后的想法是,我们应该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第一印象”,让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学生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