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诗文集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

我是如何发现我也能行的——新网师陈秀玉2021年度生命叙事

2022-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尘老师

一、朝着一本新书奔跑

《我是如何发现我也能行的》这是张文质老师给我新书暂取的书名。所谓新书,算是我给自己定的一个三年期的目标吧,刚在孕育中,争取2025年能够写成。

今年的叙事总结就先从这本孕育中的新书聊起。

第6期张文质写作研修班结业作业之一是给张文质老师发一份新书发布会的邀请函。邀请函的内容要包括时间、地点和新书书名等信息。时间、地点容易定,但新书的书名颇费了一番周折。

为什么想写这样一本书?

我想有天赋的优秀的写作者固然是很好的榜样。但天赋不高的写作者,从普通,慢慢成长成为一个能写出独属于自己味道的书的写作者,是更接地气的大众化的榜样,有特别的价值。

就像我展示学生的数学日记,那些写得特别棒、特别好的日记固然要展示,这可以让大家看到一种高度。但我发现,展示后反馈、带动效果最好的,并非这些特别优秀的日记,而是那些有点特色的普通日记。

因为这种日记,一般的孩子读完以后不会觉得高不可攀。他们更容易模仿,都有能力写出来。所以他们看后更乐于动笔。不管是对语文的作文还是数学的写作,能写起来就是好事。写着写着就顺了,写着写着就会越来越好。所以孩子有兴趣,肯写起来,是最为关键的。

李镇西老师也曾这样说:"现在普遍的情况是老师们不敢写文章,因此需要的是鼓励,让他们拿起笔,哪怕开始只是写故事,也不要紧。"

先写起来,坚持写,再追求写得好。这种小步子精进比较适合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如果连写都不敢写,就更难写好了。

我属于基础比较差,特别笨拙的写作爱好者。我的读写基础差,不是谦虚之语,这点从几个"第一"大家可以感知:

我有印象的第一篇作文,是上小学六年级后的第一篇作文。这么多年过去了,那篇作文题我还记得,叫《校园一角》。到最后上交期限的那天,我好不容易挤出了不到十行的文字,100多个字。就把作文交上去了。心虽忐忑,但也只能这样了。我的第一本有印象的课外书是初二的时候买的一本《故事会》。很喜欢看,却因为上课偷偷地看,被老师收了。我写的第一篇长文,是2014年为加入张文质老师组织的公益活动——生命化教育优培写作小组而写的3000字的申请书。那篇申请书写了很多天,每天就写几百个字,然后凑起来。当然,写得很真诚。第一次特别用心的读书是2013年读谢云老师的两本有关禅学和教育的书。读了两个多月,写了75篇笔记。

加上我教的是数学,平时和阅读、写作相关不大。读写其实是纯爱好。

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是极度自卑的。写着写着,虽然有一些豆腐块被一些纸媒编辑看中并发表了出来,但我仍然对自己写的内容没有什么信心。这或许也是我一直没有主动投稿的原因。

我的基础虽然比较差,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优培写作小组的训练,断断续续的练习,加上近两年日更挑战,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现在我的文字虽然还不精致,但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我想以自己为研究、试验对象,利用近三年时间,写一本讲述自己因写作而成长,而自信,生活、工作也改变,孩子因此也受益的书。

书名定为什么呢?我想到了两个——《生活因读写而改变》和《一个普通乡村教师的成长范本》。询问张老师。张老师说都不好。他建议,书名可在书成之后,或过程中来取。因为邀请函要用到,张老师帮忙先拟了一个——《我是如何发现我也能行的》。

看到这个书名挺有力量感的,感觉也能够把我心中所想,我的一些行动表达出来。所以我新书书名就暂定为《我是如何发现我也能行的》。

三年看似时间很长,但我知道出一本书并不是容易的事。何况我这本书是需要用我的行为去践行,我的生命去书写的,是带有我独特味道的书,更不容易。我需要拿出朝着一本书奔跑的姿势,才有可能兑现这份承诺。

如果这本书能写成,我就是一个成长的范本,很多普通的老师也愿意动笔,并写出一本独属于自己的书。

二、向着一群网师靠近

新网师是新教育实验网络教师学习中心的简称。2021年8月15日,随着新网师公众号一篇题为《新网师2021年秋季招生录取公告》的文章被推送,我成了新网师的一名新生,学号212014。能被新网师录取,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小的事。

几年前我对新教育、新网师就略有耳闻,虽然一直羡慕着,仰望着,但一直不敢靠近,甚至心存恐惧。因为曾经有老师分享,要进新网师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进了,新网师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学习强度太大了,谁进去学习都要脱一层皮,课程还不一定会过关,毕业就更难了。

这几年我都是一个很用心的学习者,随着学习的增多,我感觉自己学得有点散,学习没有系统性,研究也无法聚焦,感觉很难出成效。特别渴望有一个系统性的课程来带着我深入学习。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今年教育行走的两位发起人——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经常提到一个人——李镇西老师。张文质老师的音频栏目"文质说"有好几期讲到李镇西老师,而且张老师毫不掩饰对李镇西老师的褒奖。谢云老师的公众号"刀说话"也时不时会转发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作为教育行走的资深志愿者,我对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是很信任的,对他俩的眼光是极为佩服的。寻着两位导师的分享足迹,我找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公众号"镇西茶馆"。茶馆里的那些文字读来都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给我一些启发。李老师文字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内心的柔软与大爱特别有亲切感。我对李镇西老师有了特别的关注。

今年因疫情原因,教育行走仍然是线上活动,张文质老师说大家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分享嘉宾,他会尽力帮忙邀请。我写了一篇题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特别推荐李镇西老师》的推荐文。介绍了李镇西老师的一些教育主张,教育故事,并在推文中附上了李镇西老师的一个讲座视频。我的推荐也吸引了很多小伙伴的附和。

张老师把我的推荐文章转发给了李老师,我也因此跟李老师联系上,并得到了他的肯定。李老师也答应将在教育行走活动中做一个分享。因行走公号"嘉宾风采"栏目的采稿与编辑工作,我跟李老师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近距离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我知道李老师是新网师的一名引领者。我想,有如此懂人性的老师当新网师的引领者,这个集体再严厉也是为学员好。今年暑假看到新网师的招生简章,我便照着要求用心地写了申请书,还真顺利通过了。

这学期李老师正好开了一门"教育写作"课程,我马上选修了。因为读写是相结合的,所以我还选修了另一门"教育学经典解读"课程。听着课程导师的分享,阅读到一些学员提交的优秀作业,被他们细致的阅读、批注与实践所震撼。感叹,书还可以这样读?跟优秀的人同行,自己也不好意思太偷懒。最终,我两门课程都顺利地通过了,没有道听途说的那么难。课程顺利通过,只是一个小小的收获,让我收获更大的是,在新网师学习,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知道了如何减少无关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聚焦。

三、陪着一群老师日更

说到读写,很多老师知道它的重要性,也有很多老师因为忙碌觉得坚持读写太难了。以前我的读写生活也是断断续续,难以持续。今年却坚持得非常好,几乎一天不落,每天日更千字以上。能够如此坚持,得益于"教育行走 一起写吧"挑战300天活动。

"教育行走"是由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一同发起的全国“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的简称,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暑假,选一座城市,举办一届。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在线上举行。"教育行走"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像新网师招收学员一样,都有写作的基本要求。每年的营员招募,都要求报名者提交一篇千字以上的教育随笔。

2020年线上教育行走活动结束后不久,我在教育行走群发起了"一起写吧"挑战日更的倡议,得到了几十位老师的美好回应。也得到了教育行走两位发起人的大力支持。这一个教育行走的伸延活动,从2020年9月1日开启第1期。作为此活动的发起者及001号挑战者的我,陪伴大家走过了300多天日更之旅,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

今年暑假,第1期活动结束后,参与并坚持到最后的老师都表示收获很大。此活动得到了很多参与老师的肯定,也吸引了不少新的老师加入。我们在2021年8月1日开启了第2期的挑战,到今天已经进行了170多天,第2期挑战活动的小打卡处积累了1.8w+的打卡文章。

我的简书主页也吸引了2.1w的粉丝,文章获得了8.7w个赞。

我知道这些数据只能作为量的积累,但在这些数据背后,却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份份坚持的动力。它们也见证了我的另一个"能行"。

在这一年中,我不但完成了自己坚持读写的心愿,也陪着很多老师克服了日更的障碍,完成了量的积累。相信只要坚持,反思着前进,我们一定都能迎来质的飞跃。写出一本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之书。让走近我们的大人和孩子都更有幸福感。

在2021年下半年,郝晓东老师每天一则的"早安新网师"也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边摘录其中一则,结束此次叙事,希望自己新的一年有所聚焦,割舍掉哪怕有兴趣,但与研究方向无关的知识,实现质的飞跃,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者。

成为研究者:

1.确立一个研究的领域;

2.围绕研究领域选择学习内容,割舍掉有兴趣但与研究方向无关的知识。

3.穷尽手段,网罗尽相关书籍和文章,地毯式阅读;

4.耐得住寂寞,沉潜一至三年,克服想早出成果和出名的浮躁、功利心态,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郝晓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