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2020-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暖霞心理

相约读书打卡第504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第三章《“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第五节|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教科书本身就是集中式的,每一章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你要在课堂上学习,然后用作业练习。在整个学期里你都要这样一章接一章的完成这个漫长的征程,但是到期末考试时,这些问题都被混在一起出现了,在一次解题的过程中,你会问自己该用哪种算法,你之前是在集中或是内容彼此独立的条件下重复学习的,不曾练习这种重要的分类。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是以一种组合的、复杂的方式出现: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遇到问题与机遇,没有任何的顺序。由于学习必须要有实际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能辨别出“这属于哪一类问题?”,这样才能选择并使用恰当的解决方案。

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来提高辨识能力

结果表明,对于辨别画作来说集中练习,寻找一位画家作品中的共性不如穿插练习找多名画家作品中的差异性,穿插练习的辨识效果更好。而且在后来的画家与画作匹配测验中,使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得分更高。另外穿插练习组的学生还能更好的把此前学习中从未见过的作品与画家的名字对应起来。虽然有了这些研究成果,但参与实践的学生还是坚持使用集中练习,因为他们相信集中练习的方式更好。集中练习的错误观念很难被拆穿,即便有亲身经历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人们研究了学习给鸟类分类的方法,再次证明穿插练习能提高辨识能力。

这种研究并不像听上去那么简单。要想识别一只鸟的科,就要考虑很多特征,例如体型的大小、羽毛、行为、地理位置、喙的形状,眼睛的颜色等。鸟类识别有一点很麻烦,那就是一个科下的成员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是如此。对于一个科来说,有些特征是典型的,但并不是这个科的所有成员都具备这些特征,这种特征也不能作为区分的依据。因为分类学的原则是只能依靠那些特征性状判断,而不能依靠那些定义性状(也就是所有成员都具备的那些性状)判断。所以给鸟分类是学习概念和作出判断的工作,而不是只靠记忆特点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学习那些划分科与种的基本概念时,采用穿插与多样化练习,就比集中练习更有帮助。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记忆辨识需要“事实性的知识”,这可以被视作比“概念性知识”低一个层次的学问。

概念性的知识需要我们理解大结构下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分类学需要的就是概念性知识。有人按照这个逻辑指出,练习检索事实与范例的方法,不足以让人理解一般性特征,它达不到理解一般性特征所需要的智力水平。

对鸟类分类学的研究则显示事实恰恰相反,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辨识并区分复杂的原型(例如同一科物种的相似性),能帮助他们领悟背景差异与功能差异,学生了解这些差异不仅是在获取简单形式的知识,还是在实现更深层次的领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