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情怀
记得前几年在语文教育界曾经掀起过关于语文性质的大讨论,很多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讨论得如火如荼。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对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不能矫枉过正。语文课自然不是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当然也不是历史地理生物课,但语文课一定是学生所学的所有学科中最有人文情怀的学科,语文课也一定是最能触摸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思想,教会学生成长的学科。
既然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那么作为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语文老师,就不能忽视甚至忽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我曾听一位老师《窗》的授课过程,这位老师专业功底很强,紧紧抓住小说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分析得出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认识欧亨利式的结尾。
一节课下来,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角度评价这节课,自然无可挑剔,因为我们这里试卷上小说阅读理解的常规考题也就是以小说三要素为中心展开的。但从听课者感受看,总觉得那么好的一篇小说,就把它作为考试的范本来讲,总觉得有些遗憾,本该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故事却没有发挥出本该有的震撼来。
记得我上《窗》时,抛弃了许多关于语文课该怎样上的思维条框,从文章的情节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然后我把课堂的重点落在了小说的结尾上。我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结尾,有什么感受。
有学生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有学生说,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靠窗病人的良苦用心和无私付出,靠窗病人的形象顿时格外高大起来;还有学生说,读到这个结尾,我想到了恶有恶报的观点,不靠窗病人罪有应得;还有学生说,对于善良的人来说,那是一扇美丽无比的窗,对于邪恶的人来说,那只能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推测,当这个不靠窗病人发现窗外竟然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时候,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会有怎样的人生结局。学生的观点很一致:这个不靠窗的病人一定在震撼的同时,会自责自己的自私,会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在无尽的孤独和深深的愧疚中郁郁而终。
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那个不靠窗的病人真的是一个邪恶的人吗?他的身上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吗?不靠窗的病人开始时与靠窗病人一起享受那美妙的一小时,他的心中是充满感激的。然而某一天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不靠窗病人为这“突然”之间冒出的不该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并努力去克制了。然而,慢慢地,这个想法演变为想占有的欲望,最终让他做出了足以悔恨终身的错事。
此时,学生沉默了。我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告诉他们,往往犯大错的,甚至是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并不都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们往往也只是因为一个“突然之间的念头”,让自己的占有欲不断地膨胀再膨胀,最终欲望吞噬掉原本的良知,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就像那个不靠窗的病人,当他看到那堵光秃秃的墙的时候,他才会幡然醒悟,但醒悟的时候却已经无法回头。
然后,我让孩子们再谈谈《窗》给我们的人生教益。有孩子说,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有孩子说,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一时的糊涂,而酿成终生的苦果;有孩子说,我们应该像靠窗的病人那样,心里洒满阳光,并把爱带着别人,这样的努力会让自己内心安宁充实;有孩子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内心也突然之间蹦出不该有的念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到那堵光秃秃的墙,然后赶快回头;有孩子说,我们不能被欲望打败,我们应该用良知驾驭欲望。
这节课貌似不像语文课了,似乎像心理教育课,抑或像思想政治课。但从孩子们的课堂反应以及连续一周的随笔中,我发现,这是我上得最成功的语文课,因为这节课给了孩子们足够深的印象,和足够大的人生启示。我愿意为这样的“不正宗”的语文课喝彩!
近年接二连三的中学生轻生事件在上演,这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异常紧张和无奈,孩子对人生认识的偏差和自我价值的判断出现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确应该反思。
这个时候,正好要上《孔乙己》。在《孔乙己》的课堂中,我们一起分析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怜与可悲。孔乙己最后的悲剧,其原因自然是当时社会的冷漠,那么孔乙己自身不该承担责任吗?他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接受功名落空的现实,不愿面对生活的现状,不愿抛弃虚妄的尊严,所以他活得不伦不类,所以他活成了人们的笑料,所以他最终无法活下去。
我接着告诉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不说远的,就说我们将会面对的中考。为了中考的梦想,我们一直在作不懈的努力,我们也强烈地希望自己能考到如意的高中。但,生活并不一定能按着我们理想的轨道行进,如果事与愿违,我们落榜了,我们该怎么办?
也许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会为孔乙己感到可笑、可怜和可悲,那是因为我们是旁观者,我们能冷静而理智地对他进行审视和剖析。如果我们成了孔乙己,你会像他一样偏执于自己的梦想而不愿面对现实吗?
要记住,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无论哪一种生活,重点高中抑或职业学校,名牌大学抑或打工生涯,只要我们努力,生活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
你认为最好的路走不通,那就换另一条路,或许那一条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只是现在的你还不知道而已。就像蒲松龄,他努力了多少次考功名,一直没有考上,但他没有成为孔乙己那样的人,他很快从失望悲痛中醒过来,开始《聊斋志异》的写作。试问,古代有几个状元能像蒲松龄那样名垂千古呢?
孩子们听得认真而投入,我知道他们会有他们的领悟和收获。
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成为我修行的道场,我希望在我的语文课上,孩子们心灵的土壤能播种下善良与智慧的种子,我希望从我的语文课起,我和我的孩子们内心都能洒满爱的阳光,我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扬起生活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