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这才是习惯真正的样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在这本“成功学”书里看到了终极自由

2018-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令鹏

在今天,很多人都会感受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束缚,在成长、在家庭、在职场、在个人关系、在合作与竞争等等方面,我们似乎都在按照某一种程序在运行,好像自己的人生不是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冥冥之中有某种宿命感。那么,那些所谓打破命运枷锁的人,即所谓成功的人士都是怎么做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或者高管,应该算是成功人士,而他们中有75%都在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或许在这本书中有答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被称作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曾给克林顿、奥巴马等4位美国总统做过辅导或者顾问,《财富》杂志100强企业中有90%和500强中75%的企业家或高管是他的受教者。在他写就的这本书里,所蕴含的精髓就是: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在理解这段话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什么是人类终极的自由?是身体自由?是言论自由?还是思想自由?《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尔,身为犹太人,在二战期间被关到死亡集中营,在狭小的囚室里,遭受各种折磨,直到某一天,他发现了人类终极的自由:“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作为一个人,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即史蒂芬·柯维所说的在刺激与做出回应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叫做有选择。

然而大部分人碰到各种问题时,却意识不到,他是有选择的,总是下意识地给自己找原因,即本书中总结的三种决定论:

“我这人脾气不好,天生的暴脾气”“我学不会,天生脑子笨”

——基因决定论;

“我这人胆怯,因为小时候被欺负过”“我数学不好都是因为小学时老师嘲笑过我”

——心理决定论;

“我只能这样做”“我素质低我有什么办法,我们那都这样”“我哪有时间做啊”

——环境决定论;

发现了吗?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责任向外推的,都是因为“我”受到了刺激,所以“我”才这样回应的,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回应,本质上是将选择权交了出去。罗斯福夫人曾经说过被引用无数次的话:“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非你愿意”。伤害我们的并非是刺激本身,而是我们对刺激所采取的回应。

当你在路上开车,被别的车别了一下,因为你天生暴脾气,所以你选择别回去?

今天天气不好,导致你心情不好,所以工作可以瞎对付?

这个老师太讨厌了,所以你不好好听课,或者逃课?

每天这么忙,哪有空看书,所以你就一年也看不了一本书,但美剧却看了不少?

以上都是别人或环境给了你一个理由,你就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本质上是推卸责任,通常这也是人们感到束缚,不自由的原因,这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自己给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环境,还会把星座、属相、生辰八字等等玄学扯进来。

那么,当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时,就自然会得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也是最重要的习惯——积极主动。不过人们在做出选择的当下,通常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所受到的教育,来做出利弊判断,即根据自己思维定式来做出判断,这个判断是基于你脑子里被预先植入的概念做出的,通常不是客观的,所以你的回应是有“伤害”的,甚至你都想不到我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吗?这通常也是人们感到不自由的原因。

而书中习惯二至习惯六就是从各种角度打破思维定式,帮助你有意识地做出更好的选择。首先是习惯二:以终为始,可在你判断要做什么事时,为你指明方向。在今天,很多人每天都在“随机式”的学习各种干货,比如上午在微信群里看到一篇如何理财、下午刷知乎(看别人的创业故事)、晚上喜马拉雅推送如何拍摄人像(想做个摄影师),总之就是“干货”推到你面前,你就去学,一天下来感觉很充实,然而一年后你很可能并没有什么成长,并感到迷茫,这就是缺乏目标的原因,这就好比你努力攀登阶梯,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走了弯路。

有了目标之后,就需要进行时间方面的选择,即合理分配你时间,这就需要习惯三:要事第一,来为你判断你的时间应该花在哪里?很多人都懂得大量阅读、陪伴家人、学习知识、经常健身的重要性,但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去做。这时就需要运用要事第一来进行时间安排: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保证要事能够被处理或向前推进,然后再去安排那些能填满碎片化时间的事物,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轻松自在,因为重要的事已经被安排好了。

习惯一至习惯三可以使你从依赖型人格变为独立型人格,即个人变得更自由,但是人是社会属性的,需要在亲人、朋友、同事、以及各种组织之间进行沟通、合作,而习惯四至习惯五可以在这方面,帮助你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在沟通与合作中变得更自由。

很多人的沟通基本最终都是以争吵或妥协作为结局的,这类结局通常都是输赢模式。很多人看事情总是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看似没有选择,其实不然,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遇到问题时,要以双赢思维(习惯四)去考虑解决方案、制定规则制度,其中的精髓就是:眼光要长远,不要争一时的得失,比如今天你占了对方的便宜,看似赢了,然而后续对方不再继续与你合作了,还可能散布消息,导致你在圈子里名声不好,如果你还是一家上市公司,甚至会导致股票下跌,实则输。(比如前阵子的微视补贴事件:靠高补贴吸引网红到平台产出内容,最后结算时却降低补贴)

在沟通中另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做到知彼解己(习惯五),就是首先去了解对方,然后在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即移情聆听。有这样一个数据,当对方说话的时候,大部分人通常在3秒内就开始想我该怎么回应,并且回应的话通常都是跟自己有关,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给人自以为是的感觉,这常见于亲子关系以及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模式,对方通常会有这些想法,“又是老一套,真烦”“又提当年勇”“这人怎么这么自大”“这垃圾领导,总是整虚的”,所以掌握移情聆听,在评估和判断之前,在表达个人观点之前,要先主动的理解别人,而后才能有意识地选择更好的回应,进行有效沟通。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看似没有选择的情况,比如:

“甲方怎么这么白痴,什么都不懂,土的不行,还老提意见,哎,没办法,谁让甲方是“爸爸”,除了妥协,我能怎么样?”

“这乙方怎么这么垃圾,说了要这样的设计,怎么就是做不出来呢?好看有啥用,我要的是效果,不是好看,唉”

这个时候习惯六统合综效可以让你进行思考:真的毫无办法了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即在尊重双方的差异前提下,带动对方一块来进行创意与沟通,博采众议,正是因为有分歧,所以才有收获。比如作为平面设计师,在不断的与甲方沟通过程中,明白了甲方的需求:相比是否有设计感,更看重转化率高不高,通过不断碰撞与学习,掌握了各目标人群、各投放渠道所应采取高转化率设计的技巧,如今懂营销的设计师可是非常吃香的。而且各行各业很多优秀的乙方不都是做到这一点,总是能拿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才成为优秀的吗?

以上习惯一至六就是可以在面对各种刺激的时候,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判断,选择更好的回应。或许你注意到了,这些习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做出选择时,他们往往是互相调用,互相影响的。比如甲方怎么这么白痴,总是提一些意见,我除了妥协,还能怎么做?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习惯一积极主动去与甲方沟通,在沟通中运用习惯五知彼解己来移情聆听甲方真正的需求,最后根据习惯四双赢思维、习惯六统合综效来创造性的拿出解决方案,完成甲方的任务。

这个过程就是习惯七——不断更新,你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你会越来越熟练的掌握这些习惯,对这些习惯的理解也越深刻,同时你会意识到你原来拥有更多选择,人生也更加自由,成功随之而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并不是猛灌鸡汤却不给解决问题方法的成功学,而是关于个人成长的一本书,它告诉读者,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还有一个距离叫做选择,人生除了以自我、家庭、事业 、名利、享乐、宗教为中心以外,还有一种选择叫以原则为中心。原则就像灯塔,人生就像航船,而七个习惯就是可以绘制出地图的原则,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地图,有了指引,才能更好的探索这世界,才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