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囚徒:一位艺术老师的教育随笔》

2-22 学术“鸡肋”(上):毕业论文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9人  格质艺术研究室
典故中,杨修从“鸡肋”二字中揣度出曹操想要从斜谷退兵的想法,大肆宣扬。曹操虽确有退兵之意,但一想到杨修屡次“破梗”(相声中称为“刨活”),这次竟然还越俎代庖发号施令,便以惑乱军心为由把杨修处死了——后世人们总结知识分子在团队合作中的关键:看破别说破、闷声发大财。

2019年2月,曾在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扮演杨修的演员翟天临因论文抄袭问题被北京电影学院撤销博士文凭,其博士导师陈浥也因不具备博导学历资质而被罢免。同年5月,该起“学术门”事件的余波使多所院校加强了学术审查力度——出人意料的是,学术公平环境的改善反使得大批学生、家长和老师因毕业难的问题叫苦连天。

实用主义既是学习的朋友,又是深入学习的敌人;公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是实用技术,但大学教育的学术定位是深度学习。身处学术金字塔顶端的大学本来完全有理由对短见的民意保持沉默,无奈大学也不是铁板一块,一些教授居然出于就业考量提出了“赞同取消本科生论文”的观点(参考2018年4月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颖所发博文)……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认为,本科应成为注重就业的普及性教育,让少部分学术人才在读研、读博时再写论文。

本科学术水平的高中化大概是对高中老师“上大学后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承诺的一种兑现。然而高中老师又凭什么公开授意学生在大学“放羊”呢?或许在我们实用主义的文化里,能带学生迈入未来大学门槛的高中老师是贵人,而本科老师却并不解决未来就业、因此没什么价值。所以,“只有当学生决意读研、本科老师及本科论文才开始产生价值”的逻辑就说得通了;当然按照这种逻辑,学生终将走入社会,论文终究还是“没用”的。

作为学术考核指标,大学论文的价值是着眼过去、归纳知识,而非放眼未来、推动就业。崇古的中国人不是对过去最感兴趣的吗?事实上对很多人而言,对未来没有价值的过去是绝无怀恋的必要的。按照现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使鸡肋般的大学论文与时俱进的替代方案之一便是将新媒体融入进传统的论文考核: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关注数和浏览量达到绩效指标即可通过,毕业后还可以继续营销……只是这么一来,传统论文的评价标准将彻底乱套。

当然,对于自打学画时起就注定不走寻常路(准确来说,是没有寻常路可走)的中国美术生而言,美院的学术早已和大学标准划清界限,看论文之争就似隔岸观火——一些定位于技术实践型学科的美术专业自认本就没什么理论可讲,眼光投向了毕业论文的天然替代品:毕业设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