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2020-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暖霞心理

相约读书打卡第514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第六节|《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当学生们犯错并获得纠正性反馈时,学到的绝不是错误。即便是那些极有可能导致错误发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某人如何解决问题前,先让他自行寻找答案,这也比被动的学习方法更能让人学到并记住正确的信息——只要能提供纠正性反馈。此外,对于认识到学习是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常事的人来说,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接连不断的艰巨挑战,并且不太会把错误看成失败,而是将其视为通往精通之路的必修课与转折点,只要看看客厅里那些深深迷恋游戏机的孩子就能明白这一点,为了通关一款动作游戏,他们可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那些非常害怕在考试中犯错的孩子,成绩有可能真的会更糟糕,原因就是他们感到了焦虑。为什么会这样?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记忆容量都浪费在监测自己的表现上了(我做的好不好?我是不是犯错了?),还分配给测验中解答问题的记忆容量则较少。“工作记忆”是指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尤其是在有干扰的时候,头脑中能够保存的信息量。每个人的工作记忆都相当有限,有的人多,有的人少些,更大的工作记忆容量意味着智商更高。

实验证明,那些被教导犯错是学习中正常环节的孩子对工作记忆的运用要远胜于另一组孩子——前者没有把自己的工作记忆容量浪费在纠结任务有多难上。

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提出,相信自己智力水平由基因决定、出生后无法改变的人,倾向于让自己避开那些可能无法成功的挑战,因为失败似乎代表他们的天赋较弱。相反,那些在帮助下认识到努力与学习会改变大脑,意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掌控的人,更有可能应对艰巨的挑战,并坚持不懈。这些人把失败看作努力的标志,是道路上的一处转折,而不是一个人无能的标志,不是道路的终点。安德斯·艾利克森在研究中调查了专业表现的本质,并指出人们要想成为专家,就需要数千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努力超越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而在通往精通的道路上,失败是必不可少的经历。

巴黎一所高等研究院受到启发,开展了一次名为“错误节”的活动,旨在教导法国学龄儿童,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部分,它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代表努力。该活动的组织者称,现代社会对结果的关注导致了一种畏怯知识的文化,正在扼杀那些曾给法国历史带来重大发现的教育方式与冒险精神。

在旧金山的“失败展”上,科技行业的企业家与风投人士,每年碰面一次,研究失败案例,继而获得所需的批判性观点,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取得成功。爱迪生把失败称为灵感的源泉。据称,他曾这样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000种不适用的方法。”在他看来,在失败面前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失败为科学的方法打下了基础,提高了我们对自己居住的世界的认知水平。拥有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可以把失败视为有用的信息。不管在哪个创新领域或成功的学习经验中,这两种品质都是重要的基础。失败说明有必要加倍努力,或是解放思想、尝试不同办法。史蒂夫·乔布斯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提到1985年,30岁的他被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解雇。“当时我并没有想明白但事实证明被苹果解雇可能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好的事情。成功的累赘被从头再来的轻快所取代,一切都变的更可塑了。我得到了解放,进入了自己人生中最富创造力的一段时期。”

失败绝不是人们想要的,但有时只有经历过失败,人在面临风险时,才能不屈不挠的做出努力,发现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那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