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

我的语文观(四)  ——关于文本自然解读  郭志富

2017-01-31  本文已影响65人  郭老师的文章

 语文教学的重要标的之一,是要培养出学生看懂别人所写文章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凭借则是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实践。以此,文本解读之对于语文,无论是从“教”的方面,还是从“学”的方面;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目的”来说都是重要的“抓手”和“指标”。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效果,自然也应该对“它”加以检验。这就是为什么“文章阅读”一直是中、高考语文测试重要项目的原因。

但遗憾的是这些年“测试”的结果,并不理想。不论是历年中、高考语文成绩各项数据的统计,还是对师生的实际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话题。从“五四”新文化白话文运动至今,已近百年了,从20年代初“语体文”进入语文教学也近90年了,何以对“引车卖浆者言”的“我手写我口”的现代白话文本,其阅读能力就是“愣”提不上去呢?

——说实话,语文人为了设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真没少动脑筋,真没少想办法,真没少费气力。但到头来,学生“最犯怵”的还是现代文阅读。岂不怪也哉?

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检讨我们的那一套教学方法,特别是检讨我们教给学生的那一套包括阅读方法在内的所谓“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学生划分意义段、意义层,教他们概括段意、层意,概括中心思想以至写作特点。习惯了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解读方法。习惯了教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时代及写作背景甚至作者的生平挖掘文章的社会意义。习惯了教给学生一整套的文学分析方法……但都没有收到很好的效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问题就在于我们教给学生的那一套阅读方法存在着违背文本阅读“本来道理”即自然规律的情况。

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要写文章,无非是想通过有组织的文字组合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那么阅读文章呢?不过就是通过读解这个有组织的文字组合了解对方的思想,这样看来,写文本与读文本的实质就是进行思想交流,是一种书面交际。从这个视角去看文本阅读,实际上便是通过理解文本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本来意思”。也就是说,阅读的本质功能是一种从书面言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核心的工作便是进行文字符号的信息解码,即读者根据与作者共有的“编码本”把作者编织的文字符号还原为“作者的意思”加以接收和理解,这便是文章阅读“本来”的道理——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人们把文章阅读叫做“文本解读”的原因了。

我们正是通过“文本解读”这样一个心理感知过程,和文章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或和他的“思想”共鸣——“恨不能生于当时”;或和他的“思想”冲撞——“绝不敢苟同”;或和他的“思想”相融——“不知是‘周之梦蝶’还是‘蝶之梦周’”。正是通过与作者这样的交流和对话,我们理解了作者,陶冶和提升了自己,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活。显见,如果不经过“文本解读”这个“走进文本”的工作,亦即不经历明白无误的准确理解文本意思的过程,那就没有办法“走进作者心灵”,当然更不能从中一窥生活的“壸奥”了。

那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文本解读的工作呢?既然语文课堂上教的那些方法运用起来收效不彰,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中国大众的日常阅读,研究研究他们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看一看他们在那种自然常态——比如实际工作中,比如日常生活中,比如休闲解闷时都是怎么阅读文本,怎样读解这些“有组织文字”意思的?——因为中国大众阅读母语文的实际做法必定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使用文字的智慧,也必然体现了文本解读的本来规律。

大众日常是怎么阅读的呢?

第一,把文本作为阅读的本体和中心。人们读报纸上的新闻,读小说,读工作报告,都是怎么读的?——是通过逐字逐句的读文本,不断提取文章当中传达出的信息,以此弄清作者表达的真实内涵。在这种时候,阅读者一般不会顾及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不会关注别的读者对这篇文字已有的感受,对作品已有的内容归纳和说解,甚至不会关注到文体……就是老老实实读文本,琢磨文本文字传达出来的作者意思。在他们那里,阅读首先就是阅读文本本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次具体的阅读事件中,文本相对于读者,就是一个表达作者意图的相对封闭自足的客体。既然这样,要想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那就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对它进行客观的解读和内在研究。

第二,通过理解言语文字含义探求文本的“本意”。人们平常读文件,读工作报告,读调研材料;读信件,读报纸,读产品说明书;读文学作品,读网络文字……都是怎么读的?——是从词句的认读入手,弄清一个个“单词”一个个“文字组合”在文中的含义,弄清作者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各种文章表现方法表达的真实思想内容,总之是通过体会揣摩具体言语的意思、感情、语气、意向等来理解作者在说什么,说话的态度和倾向,为什么这样说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次具体的阅读,就是从一个文本析出作者本意的工作。而作者的本意是寄寓在他所使用的词语、修辞与各种手法中的,既然这样,要想弄懂作者的真正意思,就必须对文本语义进行细致精确的解析和钻研。

第三、通过语境准确分析文本言语的意义。言语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不能脱离交际环境而存在。言语交际的环境,叫语境。语境的范围有广有狭,狭义的语境仅指语内环境,即词语句段的前言后语,其书面形式又叫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语外环境,语外环境有近远两个方面,近的是指交际的现场情境,如交际场合,交际者的情况等;远的指交际的大背景,如交际的时代、民族、文化等因素。语境对于语言运用影响很大,很重要。尤以前言后语、上下文的影响最具体、也最直接。人们阅读文本时,遇到作者使用的一个具体词语,不能立即明白它的含义,有时甚至有“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的感觉,但再读一读它的上下文,对它的意思就明白了,当然也就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作者表达自己意思时,是“制造了”一个前言后语的语境的,在这个语境里,他的所使用的言语,表达方式都有确切清晰的表意,也具有了突出的表达效果。如果把这些言语,表达方式从这个语境中,单抽出来,独立出来,进行孤立的理解,它表达的意思必定会由于不确定,不清楚而变得使我们无法把握。既然文本是一个具体的语境,作者的每个表达只有在这个语境中才会表意清楚,效果明显,所以要准确捕捉作者的本意,就要学会利用语境对作者的言语进行准确理解。

第四、通过梳理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文章是表达作者思想的。一篇文章,或者说一个文本,作者表达的思想并不表现为固定的结论——如一个概念,一个判断那样。而是表现为一个思想过程——一段从思维起点经过思维过程到达思维终点的思维流程。一般读者都有这样的阅读体会,我们对文本作者意思的“懂”,并不需要都进行“概括”,得出一个诸如“通过……,赞扬了……,批判了……,表现了……”的结论来,而只要疏通了作者思维在文本中的行进脉络——知道作者开始怎么想的,由这里又想到哪里了,最终想到哪里了,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就“明了”了  ——其实大众的阅读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除非真有需要,否则又有几个读者在自然阅读状态下对阅读的文本要进行一一概括呢?既然作者的思想在文本中表现为一个思维流程,那么对作者的思路进行梳理就是最好的文本理解路径,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准确把握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意思了。

当我们从大众的自然态阅读中明白了以上道理之后,也就明白该怎样解读一个文本了:

一、把文本本身作为阅读的本体和中心,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和解析。

二、沿文本的自然脉络进入,从题目或文本初始部分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阅读线索的“线头”;然后以自然阅读产生的问题一步步“追问”,去搜寻、探索、解剖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思维脉络;紧紧“咬住”作者的“话茬”,“话茬”接“话茬”地疏通文本;特别要善于捕捉具体的词句来把握文本的脉络和走向。

三、充分利用文本自身提供的各种“现成条件”,如上下文的语境,文本的语法、修辞、表现手法、逻辑结构等,紧扣文本的字句进行释读,细致分析文本语言的含义,以此准确把握文本的含义。

四、纵观全文,完成文本逻辑的全部梳理,形成对文本主旨的整体把握。

以大众的自然态阅读经验为参照,沿文本的自然脉络进行阅读,用解析文字言语意义这种最自然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思,以整理作者的文本思维脉络理解把握作者的本来意思即文本主旨,这就是我的文本自然解读观。

(连载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