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教育

价值观初成于青年期

2018-01-21  本文已影响19人  赶潮儿

价值观初成于青年期

读第73条《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刊,先是宣传“科学”与“民主”思想,后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先进青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在看来,这是历史主流思想的变革,也是青年朝气蓬勃的价值观体现。今天阅读了苏霍第72条《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再次感受到青年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性。

第73条和第72建议实际是串联的姊妹篇。在这两篇文章中,苏霍对学生成长阶段大约是这样划分的:7-10岁的学生是属于儿童期的,10-15岁是少年期,15-18岁是青年期。儿童期的思维是以表象和感性认识为主的,学习的切入点多是建立在激发兴趣上的;少年期的思维处于感性认识向质疑和概括转化的阶段,学生对事物有了主动思考和初步评判。对于青年期的学生,苏霍认为抽象思维或者叫概念思维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特点。我阅读了这篇建议,我还发现,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还有基于因果关系分析的辩证思维,基于反思性质的批判思维,基于拓展思考的发散思维,以及这几种思维能力融合所形成的个人对学习认识的价值观理念。

我从原文中抽出描述青年人有关价值观形成的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描述青年学生向内思考的:“学生很注意研究本人的思维,竭力自觉地把他们已知的辩证逻辑的法则运用于具体场合,利用它们去掌握知识” ;第二句话是说明青年学生思维的原则性:“他们对思维的原则性的要求,远比少年来得敏感而且严格,青年对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艺术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特别严格的要求”;第三句话是解读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的:“青年们看不起那些不坚定的、‘随风倒’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原则性和坚定性,而且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在他们看来,由于世界观的不彻底性而产生的不正确的活动,就是一种不道德的现象,反映了青年学生的道德纯洁性和世界观的崇高性”。这三句话正好是青年形成抽象思维并初成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即为辩证思维、批判与发散思维和大概括思维。

辩证思维是比一般的“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二元论要高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在苏霍看来,辩证思维的主要表现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苏霍举了具体事例,诸如独立阅读文艺作品的深刻思考,解答数学题的多元方法等,说明青年学生从判断问题的绝对性转向了“假说性”和相对性,他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物理中关于电阻的概念教学就具有这样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特点。课堂创景导入是属于“激趣”的,得到“电阻是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的感性认识;经过多次实验探究,发现电阻与导体的长度、粗细、材料和外界的温度有关,这才是找到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果关系”,说明电阻是由三个本身因素决定的,还有一个外界温度的影响因素,最终概括成“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这样就比较全面地理解了电阻的概念。同样,化学中对金属的置换反应的学习,最初是从“锌置换铜制出氢气”的实验开始的,后来又利用金属活动性进行因果关系的解读,扩大了对“置换反应”的认识,得到了“金属活动性强的能置换出活动性弱的”结论,这个认识就不单单是制氢气的实验问题了。可见,辩证思维是一种全面的概括论,是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的重要过渡。

青年思维的重要特点还表现在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上。少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探索性思维多是发轫于数学问题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已有感悟介绍。在这篇建议中,苏霍说,“青年不仅能够靠思维深入到事物、现象、相互依存性的实质中去,而且能在思考的过程中从记忆的储备里挖掘材料,把以前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进行对比和比较”,我想,这种对比思考就是“对思考的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批判性思维了。控制变量法是理科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在学习了 “伽利略小车斜面实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后,如果让学生“探究二胡琴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开放性设计实验,既有反思“控量法”的共性,还要提出新的问题,加以发散性设计应用,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一种训练。除了向内的批判性思维,苏霍还认识到青年思维的发散性,他说,“青年在作判断时带有假说性,喜欢‘讲究哲理’,……青年对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艺术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特别严格的要求”,这就提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并设计有关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事例或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加以实际运用。

青年学生的抽象思维一般而言是用概括思维来呈现的,概括思维的习惯养成能够积淀成为学生的基本品格和基本能力,我称其为青年学生学习的道德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概括思维”是广义的理念,因此称为“大概括思维”,叫做“价值观”。苏霍认识到,“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懂得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性。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已经能够解释、说明或者独立地研究任何一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了”。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通过报告会、辩论会进行汇报展示,在表达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时,积极地捍卫自己的观点,他们把对科学、社会、技术的理解看得神圣崇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注意多创设不同层次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访谈等活动,学会概括认识,加深理解,并有效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思想认识,及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或极端的思想认识。我曾经有一名物理课代表,就是前面文章中提到过的那个叫Chen的学生,一直在物理听课笔记本上专门画各类名车的,因为车上涉及物理知识很多的,我就让他把学习物理和画车如何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双赢”,方式方法是很多的,现在回想起来是很欣慰的。

从教导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青年期学生是要形成抽象思维能力;从教育学生的思想认识来看,青年期学生是要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因此,中学对青年学生教育的重大职责是:一个人在日后的精神发展,就要看他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所获得的知识如何了。

所以,我们事前把握少年和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大家知道,唯物辩证法论述矛盾论的实质是对立与统一,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一对矛盾体,我们希望两者的关系不但要“相交”,还要走向“相融”。否则,不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作为教者,是不道德的。

最后,我想起了毛泽东当年在莫斯科会见留学生时讲过的一段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猛然间,感觉到我们的教育使命是神圣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