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深处的忏悔 人情美善的显现—— 《老王》教学反思
曹永兵
![](https://img.haomeiwen.com/i3764489/c4bbcc1f39406ad2.jpg)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那么,对杨绛的这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闪动着人性人道光芒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如何避免把课上得枯燥乏味,这是我在上公开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教学难点确定为: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教学过程设计为三大板块:
![](https://img.haomeiwen.com/i3764489/e7b253fcd1c5236b.jpg)
(一)说老王。
以“可以用哪两个字准确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紧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搜索、筛选信息,达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选择赏析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这一片段。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情景演出体验,对语言进行赏析评价,达到读文悟道的目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可是说是这篇散文叙事比较集中的部分,也是整个散文的核心骨架,对理解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起到关键作用。从作者的描写的个性化语言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病入膏肓、骨瘦如柴,行将就木的老人形象。从作者和老王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老王形象,读来唏嘘,让人感动。
(二)说作者。
设计的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为什么愧疚?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本文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杨绛的散文,用什么类别来概括呢,我想了想,应该叫“人性散文”,想一想在作者所处的时代里,人性泯灭,满街狼犬。作者在思考:也许正是有老王这样的普通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仍然释放着人性的能量,人情的温暖,让她感受到特殊年代里人情之美,社会伦理并没有完全被时代污秽所湮灭。在中国传统的意识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作者身份,虽然说在那个时代不被尊重,甚至是受批判的对象,但是即使这样,知识分子在潜意识里,是很难完全融到普通劳众里去的,因此,即使作者一家平易近人,很好相处,但对于普通的百姓的辛酸,也是半个旁观者,不可能从根子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老王的死,作者觉得关心不够,也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的对人性的反思。是对特定社会思潮的反击,是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挖掘。
在初中的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是文字层面的,是需要教师在文本层面上对学生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年龄阶段能掌握的点上就可以了,不必要刻意的深入拓展,这样没有实际意义。
(三)说自己。
设计的问题第一次是: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多媒体展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谈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话、一首诗、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说出心愿。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个设计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设置的。后来感觉到第一太空泛,学生在谈论中没有焦点,容易说空,让语文课变成政治教化课,这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是语文的大忌。
于是在思考在三,在于老师的指引下,第二次我换成了这样的拓展问题:
写作实践: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描写手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以及修辞手法,对生活中的普通人或者你熟悉的人进行刻画,从而使人物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这样一来,我觉得紧密围绕了这节课的要达成的能力素养开展,也能及时巩固课堂重点难点,一举两得。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最后的片段写作展示不充足;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句练习改为课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
(黑体字部分为二次修改补充的,特此说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3764489/824e68b128f8d6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