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读书感悟二:王小波之写作论
文|糖三彩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个出口,尽管更多的时候是心里有万语千言,笔下却寥无几字。这种感觉十分抓狂,还助长了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坏。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中曾说,有一个大多数人都懂的道理,就是在说话与沉默之间做出选择。直到不惑之年,他选择了开口。与如今,全民写作异花奇放的情况不同,身处那个年代,他应该把“开口”作为了一种责任,抗在肩上。我想,这也是他一直强调“沉默”的原由。还好,他开口了,让我们有机会来了解一个有趣的人和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王小波的最爱是小说。
他的《生活和小说》一文,颠覆了我对小说的传统看法。以前看小说或改编的电视剧,内容太离奇,我会嗤之以鼻,觉得太不符合常理太能瞎掰了。原来,小说原本就不必符合常理,这是小说的本质。看来,当人们不自觉的要求着小说要具备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等气质时,这些要求从某种意义上已经使得小说越来越干瘪无趣。
难怪罗素说“从一个假的前提出发,什么都能够推论出来”,难怪王小波热爱罗素。
只说到这里,会不会觉得他的故事会编的太过信口雌黄,随心所欲了?答案在他的小说里。
他在《愚人节有感》里,几句简单的描述,稍了体现了他的一些想法:
要编故事,就不妨胡编乱造,看来了要有意思;要讲真事就不能胡编乱造,即没意思又没价值。
本书中作者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我印象深刻出自《文化的园地》,他讲自己去欧洲旅游,在布鲁塞尔机场上了一次一美元的厕所的故事。之所以深刻,是因为,通过此文,会发现,作家上厕所,跟平常人上厕所就是不一样。
平常人上厕所,即使花了一美元,只会感叹好贵呀,进去之后更多的是这厕所干净或不干净的想法。作家上厕所,就发现了文化的园地。园地在哪?就在厕所四壁上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留言里。看着越来越有趣多文字和主张,王小波把这里封为了世界正义的论坛。
不仅如此,还引出了呼吁和行动的关系:
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要是你有这些勇气和精力,不妨动手去做,要是没有这份勇气和精力,不如闭上嘴,省点唾沫。
这简直是真理。
忽然感觉,自己若干年的厕所都白上了。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