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做教师教苑师言师语

中国语文教学的“虚假阅读”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49人  韩军在线

——“批判朱自清事件”的反思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12期“韩军视角”专栏,原题为《挣脱“虚假阅读”》

附:韩军:论教师的“真实阅读”

中国语文教育近几年以学术讨论为名的所谓“批判朱自清对《背影》的自我阐释事件”,其实质,是“真实阅读”和“虚假阅读”之争。语文教育界“几位”知名“人士”和一些不明究里的基层教师,读不透《背影》,进而,对源于朱自清先生自己的阐释,进行批判,“创造”了中国语文教育史上一起前史无前例的“学术笑谈”。他们之所以弄出如此笑话,是因为“虚假阅读”。

那么,何为“虚假阅读”呢?“虚假阅读”的根源是什么?

中国语文教学,主要依靠五种“法宝”,(A)课文的解读文章;(B)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案集和优秀PPT;(C)课本习题答案;(D)优秀教师教学录像;(E)优秀教师本人。 这五种“法宝”,对语文教学的辉煌,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磨灭的巨大积极作用,但也难免存在些微弊端。

ABCDE五“法宝”,凸显并强调“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简称“法”)的极端重要。使用五“法宝”的人,形成“法”的思维定式,误以为“法”为语文教学首要,为教学核心和灵魂,语文教学的精奥即“法”,好的语文教学全得益于“法”。多数语文人的精力,似都聚焦于“法”。此观念或许是语文教学悲剧的所在。

语文教学的精魂,是教师痴迷文本,细读、深读文本,就是真实阅读。只有教师细读、深读、真读课文,方产生,(A)解读文章,(B)教学参考、优秀教案和教学PPT,(C)习题答案,(D)优秀录像,(E)优秀教师。教师细读、深读、真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ABCDE是立于本之上,并由本支撑的末。教师细读、深读、真读文本,是海面下的“冰山”,而ABCDE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可我们却紧抱这“冰山一角”,抱定末,如同“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

ABCDE五“法宝”,把文本置于末端,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教师对文本的自我再读、细读、深读、真读,至少让教师一时体察不到自我细读、深读、真读文本的极端重要性、核心性、灵魂性、根基性。一定程度上,ABCDE五“法宝”的存在,屏蔽了不少教师的自我读文与思考,他不再花精力细读、深读、真读课文,他只根据ABCDE来拷贝、复现、照猫画虎。一定程度上,ABCDE五“法宝”,仿佛建起多面的高墙,如同思维意识的监牢,让教师“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ABCDE五“法宝”,不仅把基层教师的大脑劫捕牢中,也把高层教师的思维围困其监。于是,教师只看到ABCDE展示的表面别致、眼花缭乱的程式、方法,却极少意识到,支撑此程式、方法的,是语文人自我对文本的真实阅读。于是,语文教学成了可以脱离大地—“真实阅读文本”—而悬空存在的“盆景”。

真实阅读,有三个特征:

一,刚性的阅读渴望与需求。真实阅读者,对所读文本,或有发自内心的强烈阅读需求与渴望,或外部对他有不可违逆的阅读指令。真实阅读者,若不能求取文本内容,他会深觉缺憾、或会遭受处罚。因此,真实阅读者,必须刚性地真读此文本,放弃不可,违逆不得。二,用心的真实付出。真读过程中,真读者必耗费真切心力,全神贯注、殚精竭虑地真读、理解、分析,力取阅读结论。

三,自我的孤独解析。真实阅读者,真读文本时,孤身一人,孤单一本。除了他真读的那份文本,他没有或不屑、不想获得任何其他文本的借鉴、参考、提示,更无任何人给他讲析。他完全、彻底依靠个人心力,求得真读结论。结论之每字每句都由自我心底真实迸发。真实阅读是完全孤独的个人行为。

  生活中多数人的阅读,是真实阅读。买回洗碗机,我们阅读说明书,是真实阅读。不真读说明书,就无法使用机器,这是刚性的。真读说明书时,孤独一人,孤单一本,无辅助资料可借,无任何人讲析,孤独一人面对说明文字,全心自我真读。收到一份“会议通知”,我们对通知的阅读,是真实阅读。孤身一人,孤单一本,无参考资料,无人讲解,自我用心真读。读不懂通知,则无法与会。生活中我们阅读一份文学作品、一条新闻,也是真实阅读。对此作品、此新闻有发自内心的真读渴望,渴望了解作品故事或渴望艺术陶冶,或了解新闻事件真相。阅读时,孤身一人,孤单一本,无可借鉴,自我用心,全神贯注,全力真读。我们不想或不屑去读文本外的他人的解说资料,我们全副身心倾注,一人面对一份文本,用心、孤单地真读。

学生的阅读,皆是真实阅读。学生读课文,自我解答文后习题,是真实阅读。考场里,学生读试卷中的文本,解答问题,也是真实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是真实阅读。学生的课内阅读,是有制约的真实阅读,不搬参考辅助结论,也暂时得不到教师辅导,是孤独一人的真读。语文教学终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成为真实阅读者。

我们就容易理解什么是“虚假阅读”。

一,虚假阅读,首先是,阅读者既无内在的阅读渴望,又无外在的刚性的阅读制约。阅读者无动力去细读、深读、真读,他就不读,或三心二意粗疏地读,这就是“虚假阅读”。他不想读,就可不读;外部即使有要求他真读某文本的“一般性号召”,却又无强力制约措施,阅读者就敷衍塞责、虚与委蛇,粗枝大叶、一目十行,粗览那文本。虚假阅读,就是,既可粗读,又可不读,但“假装阅读”过,他不受制约,也自无损失。

在现代化职业社会中,却有神奇的现象:虚假阅读者,即使他粗读、不读某文本(假装真读过、假装深读过),他却仍可能,把没读过、粗读过的文本,宣讲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得一清二楚,剖析得深刻感人,解说得如数家珍。虚假阅读者“似乎非常熟悉”那份他没真读过的文本,就如同他真实地细读、深读过那文本完全一样,甚至胜过他真实地细读、深读了那文本的状况。换句话说,即使,虚假阅读者,真实、深入、细致地读了那文本,他对那文本的宣讲、理解、分析、解说,也极有可能“笨嘴拙舌”、“前言不搭后语”,不如他虚假阅读,理解得那样精绝、宣讲得那样出色。也就是说,虚假阅读者,对自己虚假阅读(没读或粗读)的那文本的理解、分析、宣讲,常常不下于、甚至胜于他真实阅读过那文本的状况。

为什么?虚假阅读者是如何做到的?

因为,在现代化职业社会中,虚假阅读者,阅读了、拷贝了他人阅读该文本结论的资料、专家对该文本的详尽的教案PPT、专家的录像,还观摩过优秀真读者,对该文本的精彩讲解,他全盘模仿优秀真读者的讲解。于是,他没读、粗读那文本,但“似是”真读、细读、深读了那文本,甚至胜过他真读、深读、细读过那文本。

二,虚假阅读者,在该文本上,并不真切付出时间和精力;或者他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阅读、复制、整理他人的、专家的阅读结论上了。最初,他曾真实付出精力在文本上真读,他全神贯注、殚精竭虑地深研文本。然而,现代化的职业社会中,即使阅读者再细读、深读,再全神贯注、殚精竭虑(即真实阅读),他自我得出的阅读结论,都面临四个“绝境”:

其一,与专家的对于该文本的阅读结论相比,真实阅读者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出现知识性的误差(这是难免的,专家也出错);

其二,真实阅读者自我感觉,专家的阅读结论,比他真实阅读的结论,更标准、更规范(这可能是一种“错觉”。“规范”、“标准”有时可能阻碍了真思。);

其三,真实阅读者感觉,专家的阅读结论,似乎比他真实阅读的结论更正确(这有时是“错觉”。因为有时相反,真实阅读的结论,有可能比专家的结论正确;前者有时纠正后者。);

其四,由于专家的阅读结论被大众,大面积、普遍采纳,而真实阅读者的结论,就显得另类和与众不同(与众不同,是真实阅读最正常、最自然的状态,是真实阅读者,独立思辨的必然结果。阅读结论的大面积雷同、异口同声、众口一辞,才是堪忧的、悲剧的,那是无思辨、人云亦云的结果,是照本宣科、相互克隆、机器般不思的结果。)

正因面临以上四“绝境”,在现代化的职业社会中,真实阅读者,就逐渐不再坚守真实阅读,不再在职业规定的文本上,真读、细读、深读。于是,真实阅读者,就粗枝大叶、浮皮潦草、走马观花地读,或者干脆就不读。于是,虚假阅读,就盛大流行。真实阅读者,或被剿灭,或成为不受欢迎者,销声匿迹。

虚假阅读者,在现代化职业社会中,处于非个人的、群体的共读状态,他被迫参与到“万众合读一份文本”的群体阅读之中。虚假阅读者,不再是孤独一本、孤单一人,而是万人一本,万众一“心”。专家、权威、优秀读者,他们阅读该文本的结论,被“汇总打包”,传递到读者万众手上:解读、鉴赏、教案、PPT、录像,应有尽有。读者随时参阅,随手调取专家、权威、优秀读者的阅读结论,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在他人阅读结论的密集包围中,阅读者艰于思考,艰于阅读,何苦、何必再真读!虚假阅读者的结论,无一字一句属于他个人。他的大脑,已与电脑硬盘无异,只存与取,无思考。虚假阅读者,即使一字一句写出或说出“自己的阅读结论”,然而,与其说他是在表达自我的真读理解,不如说他是在回忆、复现他人的阅读结论。 因此,个人自我的真读阅读,不复存在;独立思考者,近乎消亡,荡然难存。

虚假阅读者,被置放于现代化职业社会的茫茫人海。他的“阅读”,参与到某一时代、某一阶层、某一群体等的“群性合读”中。他被文本的专家、权威、优秀读者的阅读结论“劫持”、挟制大脑。他的阅读结论,其实是某一时代的众生,“共同合读”结论的汇编,是一个阶层的万民,“共同合读”结论的中和,是一个群体的百姓,“共同合读”结论的搅拌。在“群体合读”中,个体独立思考的真实阅读,必然、必须被删削剪切,必然、必须被擦涂修改,被“众意”全身覆盖,碾为齑粉。“群体合读”,就是虚假阅读,就是埋葬独立思考、真实阅读者的仪式,更是埋葬经典文本的丧礼。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的阅读行为,在其本质上,绝对是、只能是个体行为。所以,也可以说,“群体合读”,其实是不读,它实际消灭了阅读本身,它是“反阅读”,更是“反文本”。

真实阅读,是个体阅读,主动阅读。真实阅读,是发生在独立个体的人,真实生活情境之中的,是个体自我,出于个人真实的生活愿望、兴趣、爱好,全神贯注于文本,真心付出时间与精力的阅读,是不被任何他者的阅读结论干扰、驱使的自我阅读,是主体的主动阅读,是饱蘸个人人生感受与体验的阅读。

虚假阅读,是群体阅读,被动阅读。虽没读却假装阅读,虽假读却表演真读,虽粗读却装作细读,空无自我感受就只好复现他者结论。虚假阅读,并非发生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真实生活情境之中的,而是发生在现代化社会体系之中的,是被系统规定、规范的“群体合读”,是违逆(或者没有内化为)阅读者个人心意的阅读,是被动接受他人结论的阅读,是删削、搅拌无数个人意见为“众意”的阅读。

回到核心。中小学和高校语文教学业者,对课文的阅读,是真实阅读,还是虚假阅读呢?他们,往往是先经历ABCDE五“法宝”的严格培训后,再阅读课文;边读教参答案,边读课文。那么,这种阅读是什么阅读,不言自明。

教师给学生判阅试卷文本阅读题之前,对试卷文本的阅读,往往先查看答案,再阅读文本。这是真实阅读,还是虚假阅读?不言自明。

审慎地说,由于ABCDE五“法宝”的存在,所以,中小学和高校语文教学业者,对课文的阅读,对试卷文本的阅读,存在普遍、大量、严重的虚假阅读。虚假阅读,绝对不会根本影响其教学。在虚假阅读情况下(即“不读或粗读课文”),他照常可凭ABCDE五“法宝”,游刃有余讲解、行云流水上课。ABCDE五“法宝”,已把每篇课文的每一教学细节,每句教学语言甚至举手投足,都螺钉一样,严丝合缝地“装配”完备,完美如天衣。教师何苦、何必再真读课文,自写教案!因此,中小学和高校语文教学业者的真实阅读,岌岌可危,命悬一线。

中小学和高校语文教学业者,虚假阅读表现为,一,以观摩优秀教师某课文的讲课(E),代替每位教师,对于该课文的真实独立阅读。优秀教师的阅读结论,就成了观摩者对课文的阅读结论。二,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某课文的教学录像(D),代替了每位教师,对该课文的真实独立阅读。录像中教师的阅读结论,就成了观看者对课文的阅读结论。三,以直接搬用语文课本习题答案(C),代替了每位教师,对该课文的真实独立阅读。习题答案的结论,就是搬用答案者对课文的阅读结论。四,以照搬教参结论、优秀教案和他人PPT(B),代替了每位教师对该课文的真实独立阅读。教参、他人教案和PPT中的阅读结论,就成了照搬者对课文的阅读结论。五,以阅读他人的解读文章(A),代替了每位教师对该课文的真实独立的阅读。他人的解读文章的结论,就成了阅读解读文章的人,对课文的阅读结论。六,以上ABCDE五种之间,相互杂交、勾兑、掺和、汇编,又再生、繁衍出新的解读、教参、教案、习题答案、教学录像、优秀教师,对于后者可记为(F),于是ABCDE=F。这种ABCDE五“法宝”杂交、勾兑、掺和、汇编产生新的ABCDE的现象,类似“近亲繁殖”的“种族自杀”,更代替了大量教师,不读不思课文(也就是虚假阅读)。这是最可怕的。假如备一篇课文总时间120分钟,教师阅读、观看、复制、汇编ABCDE的时间,大概会用105分钟,读课文时间也就15分钟,只能粗览一遍课文。中国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已然异化、蜕变为教研ABCDE,不是教读文本自身。

某种程度上,ABCDE五“法宝”是双刃剑,表面是滋养语文教学的养料,其实是语文教学的“毒药”;表面是语文教学的甘泉,其实是语文教学的“鸩液”。单说后者,语文人与ABCDE五种“法宝”愈近,浸淫愈深,就偏离真实阅读、独立思考愈远,语文人失去真实自我就愈多。

学生的阅读,和语文教学目标,是真实阅读。然而,中小学和高校语文教学业者,存在大量虚假阅读者,存在大量虚假阅读行为。虚假阅读,必然带来虚假教学。假如,虚假阅读的面积较大,那么,虚假教学的面积有多大?教师,假如是虚假阅读者,他的阅读结论,都克隆自ABCDE五“法宝”,那么,他如何培养真实阅读者的学生?

我一直追求真实阅读,孤独一人,孤单一本,推开所有前人研读资料。我研读《背影》《孔乙己》《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每篇分别用四五十个整天。《背影》研读笔记写了12万字,《孔乙己》《故乡》研读笔记各五六万字。《老王》我断断续续研读两年,读了杨绛其它大量作品,《雷雨》我研读多年。我分别研读出“既与自我不同、更与前人不同”的两种或多种理解。我以鲁迅学之于老师章太炎的“小学”解《孔乙己》“凉薄”,解出被虚假阅读遮蔽百年的“羼水之寓、温酒之寓、茴香之寓、教羼水之寓、教茴字和吃茴香豆之寓”五寓;我以朱自清独创的多义诗学解《背影》,解出被遮蔽90年的“背井离乡、背时运与走背字、弯腰驼背、慈父见背”等多义 ,我综合多种方法来解《故乡》,解出遮蔽97年的11个“望”字,等等。我的解读,均在学界无前例。我想说,假如大家都真实阅读,那么我的以上解读,大概早在几十年就被他人发现,没我的份;反之说,正因中小学和高校,普遍大量存在虚假阅读,以克隆ABCDE为“圭臬”,所以以上我这些解读才被虚假阅读遮蔽,不被他人发现。《背影》事件如此轰动,实质是大批虚假阅读者不容忍真实阅读者,虚假阅读者弄出“批判朱自清自我阐释”的笑话,其“虚假”被拆穿。真实阅读理应是全行业的规范与常识。

设想,全体教师,人人真实阅读,脱离对解读文章、教参、教案、教学PPT,习题答案、教学录像、优秀教师ABCDE五“法宝”的饮鸩止渴般的依赖,人人都真读课文,孤独一人,孤单一本,自我读书,自写教案,这种行为,依上序标记为G,G才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通往宝库的大门(gate),则中国语文教学,会出现怎样的壮景?一,起初可能涌现不少错误、荒唐观点,因太多教师离开五“法宝”,不会解读;然而更可能产生大量独到、透辟的解读。二,语文教学有可能出现一时和局部“混乱”,课文理解歧见纷呈。然而,从另角度看,也更可能出现繁荣。三,语文教学质量,短时也许下降。但长远和全局看,却更可能出现质量的全面上升。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更可能得到较大提高。因为,自能阅读,真实阅读,“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才练就真实本领。

《韩军:论教师的“真实阅读”》

附:

韩军:论教师的“真实阅读”

教师在“教学之前”,在“教学设计之前”,在“文本解读之前”,在这“三者之前”,严重缺乏教师自我,居于他(她)个体自我真实人生感受的“真实阅读”——这是阅读教学之根,是文本解读之根,是教学设计之根,是立定语文课堂之根,甚至是语文教育之根!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前,急需要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真人的真阅读、真感受!可是,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完全脱离真阅读,不鼓励真阅读,不讲究真感受,斩断了这“根”,只剩下了强调“文本教学解读”。同时,请不要误会,这些真阅读,真感受,并非什么“个性”,并非什么“独特”,更并非什么“炫智”,而是强调“真实”,“真切”,“真我”。

阅读本文请参阅《 尼采:现代人没有文化的表现 》

如果细细分梳,人的正常的真实阅读,无非两种:一是立于真实人生、真实生活的“人生阅读”。每每阅读,总是不自觉把自己摆放进去,设身处地,有点点滴滴真感受。并且,读生活,读人生,读社会,读历史,都有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二是立于“人生阅读”之上的“文本解读”。特点是,冷静探求,寻根求源,于文本中找寻“根据”,回答“内涵是什么”“怎样表达的”。此时,是抽离自我,学术探寻。所以,“文本解读”,就是“学术解读”。人的阅读,大概应该就是这两种状态,前者是生活化的,后者是学术性的。这两种阅读的共同特征,就是,非功利!即非功利、远功利的阅读,才是正常的,松弛的,自然而然的。这样的阅读,也才能抵达“真”。而“文本教学设计”(注意,根本没有“文本教学解读”这是一个伪概念,只有“文本教学设计”),是职业性的阅读,带有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带有强烈的、昭然的、绝对的功利性,甚至急功近利性。因此,欲求阅读之真、语文教育之真,“文本教学设计”的阅读,必须立于“人生阅读”和“文本解读”之上。

凡是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带着“先定结论”、抱着“先定成见”的阅读,凡是不假自我深省、不加自我咀嚼地,照搬既定的公共结论的照本宣科式的职业阅读,并非“真实阅读”。都是一定程度上被强迫的阅读。

教师的自己的“真实阅读”,是隐性的,甚至表面看来是与教学无关,甚至与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无关,我们把教师自身“真实阅读”剥离于我们的视野。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这件事情的关键与要害。生活中不阅读、少阅读、不思考、少思考的语文教师,恰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显示了他的肤浅、粗疏、生涩、死板、不专业,最终伤及的是学生。

执教者,在“为了教学”的心理驱使下、压力下、约束下的所谓“文本教学解读”,就不可能是自由、松弛状态的真阅读,而是一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榨取式甚至盗取式的“应用”阅读、是紧张阅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假阅读”。这种阅读,时时刻刻想到“用”,时时刻刻想到“教”,时时刻刻想到“练”,甚至时时刻刻想把某个段落句子,变成“题”。于是,这种阅读,就必然浮光掠影,就必然是水过地皮湿,就必然是盗猎,就必然是大拆“七宝楼台”。中国语文教育课堂上,所涌现的种种毛病,都可以在教师对课文文本进行“教学式解读”时找到。阅读,应该首先让语文教师自己回到一种真实的人的状态,真实生活的松弛状态,回到人的阅读,生活的阅读,真的阅读。否则,学生的阅读,包括语文学习,如何成为真实的阅读,生活的阅读,真实自然的语文?

我说的“真实阅读”是居于“三个”之前的阅读,一是居于教学之前,二是居于教学设计之前,三是居于文本解读之前。

换句话说,我说“真实阅读”,是您没有看到“教学答案”之前的那个阅读,是您没有看到《教师教学参考》之前的那个阅读,是你您没有看到“阅读题的答案”之前的那个阅读。是您能用自己的“说法”、自己的“词汇”、自己的“表达”,把阅读的“个人体会”,“个人感受”,轻松自如地说出来,说清楚,说细微。

可是目前,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是离了《教师教学参考》不会阅读、也不敢教学的教师,是不看“阅读题答案”不会阅读、不敢教学的教师。一句话,当前的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阅读,仍然处于“职业阅读”状态。是完全“职业化”的照搬、“职业化”的“套用”,“职业化”的照抄,如同酒店服务员、航空小姐,那“职业化的微笑”,并非全然发自内心,并非真实的理解,并非“真实心疼”和“真实的心爱”,并非“血液里的流淌”,总是带着几分不得不的“强迫”、“无奈”、“做作”和“公式化”!

我们现在的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是先看了《教师教学参考》之后的阅读(教学),是先看了“阅读题答案”之后的阅读(教学)。其实,这不正是真真切切的“假模假式”的阅读(教学)吗?这不正如同戏剧演员“假模假式”的“念台词”、“背台本”吗?非常多语文教师,教了几十年语文课,不过是背诵了几十年的“套辞”。

我们的目前阅读(教学),是教师不敢、也不想放下《教师教学参考》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不敢放下、也不想放下“阅读题答案”的阅读(教学)。是不敢松弛身心,不敢严格遵照文本本身的文字逻辑,进行“真实阅读”。师生一旦放下《教师教学参考》和“阅读题答案”,松弛身心,无所凭依,只遵循文本逻辑,文字线索来祼读文本,那么,师生就统统不知所措。

大家想想,这偏离“真实阅读”有多远?

一位颇有思考的基层老师说得好:“自己阅读的自我答案,教参给的参考答案,结合起来就是理想答案。其实,所谓参考答案,也是个性解读后的固化,没有自我阅读体验,便没有源头活水。”这话恰中肯綮,“所谓参考答案也是个性解读后的固化,没有自我阅读体验,便没有源头活水。” 这话真精彩!

为了检测您究竟处于“真实阅读”状态,还是处于假模假式的“伪阅读”状态,下面列举两首诗,请您判断,哪首诗好?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和重点是,您必须陈述(或者写出)具体的真实理由。必须,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必须有分析。

《卜算子·咏梅》

作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作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您判断出来了吗?重复一遍,没有标准答案。您必须陈述(或者写出)具体的真实理由。必须,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必须有具体分析。不能从先定结论出发,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受到其他任何人的影响。必须是自我独立扪心、真情融入的“自我阅读”。您必须有一种完全自如的心态,必须有一种松弛的精神状态。您必须基本脱开一种既定的话语氛围,逃脱一些一些既定话语,对自我的捆绑。

通过上面的自我检测,您大概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实阅读”,什么是假模假式的“伪阅读”。连著名教授、著名特级教师,都可能是“伪阅读”。比如一众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对《背影》,就是“伪阅读”。从先定概念出发的阅读,人云亦云的阅读,是社会阅读,而不是个人阅读。

( 陆游文辞强于毛,毛意境高于陆游。毛这篇明显是仿写的陆游啊,)

好了,下面再请您阅读一首诗,请您真实阅读。

卜算子 ·咏梅

作者  瞿秋白

1935年

寂寞此人间,

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

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

应有香如故。

再一个问题,真实阅读与应试是否矛盾?

不但不矛盾,恰恰正合乎考试。因为,高考、中考,正是考查你的“真实阅读”能力、“真实阅读”状态。——也就是说,高考、中考,考查的,正是被考查者(学生),手边没有《教参》,脑子里没有现成“阅读题答案”“阅读题结论”的阅读,考查正是没有提前背诵“台本”、“台词”和“套辞”的“真实阅读”。

目前的高考阅读主观题、中考主观题,考查的正是“真实阅读”能力,考查考生的真书底、真实的社会人生理解、文学与文字理解。这种考试趋势愈发明显,愈发强化。考的不是你的照本宣科,不是既定的套路答案,不是固有套话。

所以,真实阅读,正是合乎应试,与应试合一,是最根本有效的应试,是理想与现实的合一,是语文教师的真功,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我,曾历经沧海桑田

戴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

……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萨敦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