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青:北京四中素质教育观察(终)
作者:吴丹青
本文大概2414字,读完共需4分钟
智库特约研究员简介:
吴丹青,独立教育研究人,理工科背景,多年世界五百强上市公司IT业高管经历。关心中国素质教育问题,对中国青少年的通识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现辞职独立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钱学森“世纪之问”、李约瑟难题、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模式、西方通识教育中国化等。
客观上我们现在具备改变应试教育、实施人格培养的环境和条件吗?
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和方向,彻底完成这个宏伟目标,回答钱学森之问,实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说超越欧美就算能平起平坐,最理想的情况可能也需要几十年一两代人不懈的努力,如果延续现在这种教育状况,也许一百年也没门。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每前进一步,都会推动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创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期望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作为、更加优秀、更加卓越、更有能力、更懂事、更幸福,这是我们每一个家长的愿望,这没有什么不对,可怜天下父母亲,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个光明的未来?
但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可没那么容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要指望有什么灵丹妙药、有什么绝招、有什么捷径能毕其功于一役?
先不谈终身教育问题,至少在未成年、未独立18岁以前,就算二十年,比长成一棵十几年的大树麻烦多了,首先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耐心,我们现在深受其害的、普遍应用的给农作物打农药、加化肥;给猪吃含有丰富激素的饲料等等能让它们长得快的有效办法,千万不能把这些“好方法”用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我们的老祖宗没有教我们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儒释道没有一家是这么干的。
这都是我们这一代混蛋穷混了头、病急乱投医、自以为聪明的创造发明。
家长有美好的愿望这没有问题,也没有错,问题是你不能着急、不能乱来,要懂教育、要懂科学、要懂得怎么做人,还要有艺术、有技巧、有能力,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将这一切转化为孩子内在的人格和各种能力,这个事情没那么好玩,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终身的学习,一起受教育、一起成长。
你有这个爱心、有这个决心和勇气、有这个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心吗?
这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人格教育。
期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完全靠孩子自身是无法完成的,无论大树小树还是野草都需要合适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营养、气候,人的教育成长过程更加复杂,作为生物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都需要合适的、适合于生长的环境和土壤。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环境和土壤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如果孟母三迁能改变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每一个孩子无法选择和逃避的环境,家庭和学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可以说无论是一个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成功和失败。
如果人格培养是教育的本质、总的纲领和目标,在认知上能有相当大的社会共识,接下来怎么个弄法呢?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或者说合格的家长、老师?
再说的简单直白一点如何教孩子做人?做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我们首先要想一想,活了几十年自己到底有没有搞清楚该怎么做人,自己做的怎么样?
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潜移默化,儿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的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你的脾气、性格、习惯,经过漫长的时间熏陶,所有这些关键品质或多或少都会被孩子吸纳,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因素。
怎样做人,人类经过几千年至今得到的结果是——欧洲人接受的是上帝派来的耶稣;阿拉伯人接受的是先知穆罕默德;中华民族接受的是孔子、老子、玄奘(释迦牟尼),近现代又被迫接受了西方强势的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但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人不知道孔子、老子、玄奘这几个人是干嘛的,也没有弄明白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只知道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夫俗子,既不是神也不是圣,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每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非常有限,如何能成为一个好家长、好老师?
换种说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怎样做得更好?
从个人来说,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首先是与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有关,然后对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每一件事情是非、对错、好坏、真假、善恶、美丑做出判断以决定我们的意愿和言行。
这种判断有赖于知识、经历和体验(也可以说是实践,对于科学来说就是实验——用实际做验证)分析和思考,通行的办法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且建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但最终的判断和选择取决于道德——是否睁着眼睛说瞎话、揣着明白装糊涂、昧着良心干缺德事、坑蒙拐骗偷阴损毒辣馊。
道德具有社会性,不完全取决于个人,道德主要取决于信仰和宗教,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对道德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除了孩子自身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外,家长和老师这种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家长和老师的价值所在,这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的人品、性格。
成年人的人品、性格基本上已经定型,孩子从一张白纸开始到长大成人有着巨大的可塑性,家长和老师的人品、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资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其人品、性格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养料,使孩子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有的家长在人品、性格方面的缺陷也同样移植到了孩子身上,小苗从此长歪了,家长和孩子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结果还是很糟糕。
家长的人品、性格很难改变,那是否家长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如果我们把家长的人品、性格看成是硬件,还有一样东西叫软件——那就是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刘校长和北京四中搞的这一套,这个东西有人帮我们摸索总结出来了,家长要做的就是学习和应用,这是你唯一能做的事情。
当然你有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的知识背景,也可以对这一套质疑,并做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和突破,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你就算了吧,别自己瞎折腾了,在这件事情上面的判断和选择同样也体现着你的英明、智慧。
你学得好、做得好,孩子的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否则你就等于放弃了你的责任、你对孩子的爱和期望。
所以要取得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督促孩子学习、逼孩子学习,而是家长老师要督促自己、逼自己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