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里大男主们
白切黑霸总郑伯
第一次看到《古文观止》,我还在读小学,爸爸苦口婆心劝我多读书,读点文言文。可是我那时候哪里读得懂,我爱看课外书,但是这本肯定是不会拿来读的。真正开始读已经是读高中了,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傻乎乎的我当时还深深地被孝顺的郑伯所感动。你看这大儿子不受宠,常年忍辱负重,明明是老妈对不起儿子,儿子还放不下妈,多感人啊。
过了十八年,我也成了一个五岁娃的妈,没见过啥风浪,历了点风霜,眼神和想法真的变了。我最惊奇的一点是武姜难产,孩子脚先出这事,不仅载入史册,还成了她偏心小儿子的理由。且不论是真是假,至少在这里,以“寤生”为名,真的是既草率又叫人感到屈辱。一般父母给孩子起名,多寄予美好期望,哪怕乡下给个二狗子的贱名,也是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好好活。郑伯的这个起点真不美好,闹腾的老妈还屡次要求废长立幼,对于郑伯来说这简直是赶尽杀绝了。不给我阳光雨露,还想想让我靠边站,剥夺我作为长子的继承权。有这样的老妈,注定郑伯只能在幽暗的成长岁月中隐忍不发,伺机而动。为什么要养虎为患,不早对弟弟下手,正是为了一击即中,师出有名。不放纵弟弟坐视其大,不让其野心昭然若揭,不足以驱之灭之。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我在做班主任时期的两个孩子,第一年做班主任遇到了一个“校霸”,现在想来我当时总是气急败坏,拿他没啥办法。威胁他人,打人伤人,我只能自认倒霉,跟着处理擦屁股。生完孩子时,我工作第六年,我又做了班主任,遇到了一个新的“校霸”。套路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这个孩子很善于“伪装”,老师面前,同学面前,两个模样。我一面关心着他,从家长入手寻求支援,一面观察着他的成长,摸清他的虚实。在我明白我不可能彻底改变他的事实后,我知道了我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保护好其他孩子和自己。在他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时,我第一次没有暴跳如雷,没有气急败坏,我花了一个月的时候去收集材料,找了个合适的时机,我很平静地找到了主任、段长和他的家长,来处理问题。
对于郑伯来说,居上位者自然考虑的更多,他与弟弟不仅仅是权利王位的争夺,更关系着国运民生,郑伯若不维护王权,占住自己的位置,身死陨落自当离他不远。萦绕在心头的是生存焦虑,是求而不得的痛苦与怨愤,所以腹黑狠辣是郑伯的保护色,更是生存之道。哪怕母亲背叛了自己,要与弟弟里应外合,他也没真正惩罚过他的母亲。作为君主,要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臣民,作为儿子,还要对得起母亲,披着孝顺的外衣。郑伯说了狠话又放不下母亲,见到了母亲说的又不见得是真心话,毕竟霸总郑伯总是把自己掩饰得很好,终其一生怕是无法与自己和解。文末母子如初,“初”指的是什么呢?是刚生下郑伯那会吗?那时,她只有郑伯这个儿子。不爱,恶之。这时,她又只剩下郑伯这个儿子。她还有别的选择吗?也只能是两母子凑活相依为命罢了。
贫穷“贵公子”重耳
第一次看重耳流亡的故事也是在高中,学校发了课本配套的读本,我还挺爱看。当时就觉得这故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落难贵公子这莫不是话本小说里的情节吧。重耳刚刚出逃流亡的时候,真是一点看不出有什么君主资质,逃都逃了,还不一定回不回得去。这一路上没少受人白眼轻视。当然,这一路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比不上唐僧西天取经还得降妖伏魔,那也是浩浩荡荡一行人簇拥着这位贵公子从青涩走向成熟,最终走向王者之路。印象最深的是没有吃的,重耳向乡下人乞食,人家却给了他土块。重耳立马就怒了,要用鞭子打人家。好在舅舅子犯劝他,这是天赐的土地。转念一想,重耳磕头重谢,把土块装到了车上。哪怕没饭吃,重耳也没忘记自己逃出来为了什么。当然,他也有昏头的时候,齐桓公给了他一个温柔乡,他就沉醉不知归路了。贪图安逸享乐,消磨了心性,好在姜氏与子犯给他灌醉了打发他走,继续上路。一路走走停停,尝遍酸辛,也曾被气得牙痒痒,也差点就命丧黄泉,好在有贤者辅助扶持,还有秦穆公愿意大力相助,最后重耳得以回国继位,还成为了史上赫赫有名的霸主。
“我杀了我自己”——介之推
当我读到介之推的故事时,我实在不能认同他的话,重耳为王固然是天命使然,也确实少不了贤能的人如灯塔为其指引方向,为其披荆斩棘。一开始他没有被封赏,也不一定是刻意被遗忘。
一个人选择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却不应该否认其他人的功劳、苦劳。我佩服介子推能够狠下心对自己,割肉效忠,也佩服他视富贵如浮云,贫贱不能移的心性骨气。出世入世都是一种选择,富与贵无罪,关键在于自己需要不需要。介子推选择贫穷过一生,甚至自己与母亲被活活烧死也不愿受封,这是对自己肉体极致的残忍,也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我一度怀疑他不孝,置母亲于死地绝境,后来想想,从母亲试探他的话来看,他的脾气骨气,其实与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所以,二人以死明志,都是心甘情愿。不能说后无来者,但至少在当时,这样的选择应该是极为震撼人心的。
当然,介子推的话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认为他人贪天之功以为己之力,上下相蒙,难以相处。其实,换言之,就是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旦富贵在手,最难的是不改变心性,这样富贵如烫手山芋,他不需要,也不如不要。
比起介子推,寺人披实在是典型墙头草,为人不齿,自比作管仲,真是二皮脸。起先追杀重耳杀得很起劲,转头还能跑到重耳这里来卖情报投诚。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不就是这样的人么。这样的人,能用,可用,却也不值得信赖。
“人间值得”齐小白
说到春秋霸主,齐桓公小白是制霸中原的第一人。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小白当真是祖师爷。他以“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平定各方,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霸主。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古文观止》卷一中有两篇关于他的文章。
在《齐桓公伐楚》中,先是交代了他与蔡姬调笑生嫌隙的背景,蔡姬不过是跟夫君开开玩笑,却被小白赶回了娘家。老婆吓唬两下本不是啥大事,关键是老婆没有眼色还不听话,触怒了小白。蔡姬的哥哥蔡穆公再火上浇了一把油,没问明白就让蔡姬改嫁了。这可不就授人以柄了么,小白率领诸侯国的军队击败了蔡国,给自己找回来了几分霸主的颜面。随后,在伐楚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骄横的齐小白,面对不卑不亢的楚使,他软硬兼施,言语中也不失霸主风范。
如果说在伐楚的故事中,小白还只是个男配,那么在《齐桓下拜受胙》一文中,他就是妥妥的大男主了。在葵丘会盟中,周襄王因为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所以派宰孔赐给小白胙肉。表面上是赏赐嘉奖,不如说是一种微妙的讨好与试探。胙肉本不该赐予异姓诸侯,小白接受了,因为他觉得自己配得上。襄王还念其年老功高,特意赐其不用跪拜。如果顺着宰孔的说辞,不拜天子也未有不可。但是老谋深算的齐桓公硬是说天威咫尺,不可侍宠失礼,不可不拜,给自己牢固树立了一个“尊周守礼”的正面形象,这一拜体现的不是王者的卑微,恰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表演给诸候们看,给天下人看。小白精湛老练的演技令人叹服,也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守礼天下方有序,不可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