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修行社会热点心灵写作--灵性自体解析--提升意识

写作两年的总结

2021-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飞奔的巨猫

写作整整两年了。这两年是人生中转折的两年,也是展开独立思考,看清自己和世界的两年。感谢一路以来一直坚持的自己,感谢杨老师给予的指引和各种音频和文字的信息。

到现在已经写了一百多万字。对于两年前的我,这个数字几乎不可想象。而对于今天的我,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两年以前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修行。我以为我知道。经过了这两年,我才逐渐体会到行有多么重要。知又多么苍白。我逐渐不再敢轻易去教授什么我没有体验和行动的东西,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垃圾。

最近写的题目是《爱是什么》这个题目可以写成一本书,虽然我不打算出版,也没有资格出版。但是它的确算是我对“爱”这个陪伴50多年的信念的一份答卷,写了十几万字,后来我把它分成了几篇。因为爱简直太庞大和盘根错节了,它是由各个不同的概念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一个系统。虽然这个系统如此的层层叠叠,但是其实每一层都漏洞百出。我的爱原来如此不堪一击,又如此强大而不可撼动。多么可笑又可悲的信念体系。简直匪夷所思!

这两年我在不断地探索自己深深信任的多种信念。因为我要了解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这么多困惑和不解。当我不断地写出这些信念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的信念是一堆堆垃圾和知识的碎屑。这些东西无形地控制了我。让我本能地采取行动。

平台期

第二年比第一年要困难,因为触及自我与现实的接触,搞不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不是。老师有好几次都说我还不如不写。我也因此有点消沉。觉得很失败,花了这么多精力,也许就是一文不值的胡思乱想而已。

经过了大概2个月的调整,这两个月基本没写,写也很少,主要是在努力工作。工作也让我有一些灵感,感觉还是要写下去,就继续写。

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候

经过两年的写作,我遇到了无数次写不出来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往往是发现规律和放空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写《自信与自卑》,写到后面感觉很混乱,似乎搞不清自信到底是什么,卡住了,大概已经是夜里1点多怎么写都写不清楚,就想算了,先睡吧,这时候忽然打出一句话:自信是恐惧的影子。这时候一下子这篇文章就完整了,于是我很快地完成了这个解析。当时是我写作半年多的时候,那时候也是我突飞猛进的时候。后来我遇到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平台期,最长的就是将近2个月,几乎写不出来。每一次穿过平台期,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次2个月的平台期,头脑一直会有一个问题出现:到底写作有用吗?没有答案,而我需要一个答案。于是我忙工作,在忙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我发现自己又开始进入一种两难,一方面希望自己努力获得认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是真正喜欢和希望追求的。在这种纠结中我需要用文字来化解内心的困惑,而且一旦动笔,就会感觉自己不纠结了。写作总是一次次神奇地疗愈自己。

穿过这次平台期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户外健身,大自然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我发现只要有任何想不通的事情,去户外跑一跑、走一走,就可以找到一些灵感。尤其是河水,对我特别有启发。有一次我写片面和整体,就是看到了河边的景色忽然意识到任何一种景色都是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局部。

写不出来到写出来的过程,就像河流,没有一条河流是直的没有弯的,而河流的弯往往是河流最美的地方,水流也变得缓慢了,而转过去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河流因蜿蜒而美

跑步总会有一段纠结想停下来的时候,克服这种纠结就会进入下一个稳定期,会觉得舒服和习惯了。每一次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矛盾的声音,都会有一种穿越感和成就感。越过平台期之后就是这种感觉。就像人生中自己遇到过的每一次困难、失败、痛苦,挺过去以后,自己更豁达和成熟了。

以前以为一定要获得成功,而后来发现失败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风景。成功和失败是一种对立统一,没有失败就不会成功。没有否定就无法肯定。肯定往往是否定了一切之后的结果。任何一种真理,都需要亲自去体验,包括成功和失败。没有体验失败的人,是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的。正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无法成功。

我写不出来,并不是真的,而是我头脑中对写的否定使我写不出来。而只要我开始敲击键盘,或者对着讯飞语记说话,那些文字就会逐渐流淌出来。只不过有的流淌非常顺畅,而有的时候是一点一点的,就像一条河流时而蜿蜒时而飞流直下。没有哪一种状态是最好的,或者最坏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人生这个时候最合适的状态。其实没有什么成功和失败,成功是一种定义,而人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无法定义,也没有必要去用定义来局限它。

回味每一次的停滞,都是一种历练和磨合,让自己前进得更有力量,更充满未知。而未知就是此生的意义所在吧。

修行是什么?

以前我以为只要写作就是修行了。后来发现我写的东西很多都是头脑中的幻想。我写出来的是头脑中的想法而已。这些想法并不现实。当我去行动的时候也无法落实。现实是什么?这个问题杨老师特意写了一本书来诠释,而我还是懵懵懂懂,搞不清楚。

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实自己总是充满了疑问。我很习惯进入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好像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是错误的。最开始我觉得自己的脑子总是一刻不停地思考,非常干扰我,无论做什么总是思前想后。后来经过不断的观察、写作,我发现其实头脑就是充满念头的,念头只是对当下状况的一种反应而已,所有人都是充满念头的。这不但没有什么不对,而且非常正常。如果我的头脑没有念头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人类的死亡,就是脑死亡,脑死亡就无念了。我于是不再追求无念,除非我想死。

后来又感觉自己太多情绪,不太好,尤其不喜欢自己生气。经过对自我的分析,我逐渐发现情绪是一种最正常的本能。人如果没有情绪就不是一个常人。有情绪说明我是一个反应正常的人。对于一直讨厌自己脾气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解放。接受自己最本能的反应,不可说不是一种修炼。

我逐渐在这个过程中认清和体验到底什么是修行。

修行是搞清楚我的现实的过程,也就是主动去发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的过程。我的很多想法都不是真的,我以为是真的,而且执着地相信。我相信的很多东西不真实。我以为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不是。我发现自己学习的很多知识,都是一些空架子,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为了写作,去翻看一些书籍,发现大部分领导力的书籍都没有什么价值。没有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未经实践检验。

写作的过程不是形成知识,而是颠覆已知。这些颠覆让我更现实,也更明白“我”什么都不是。我从新审视了自己的各种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老公、女儿的关系。以前我以为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我孝敬父母、对老公和女儿尽心尽力。后来发现自己是很被动的应付。我做的很多努力都是在满足自己的愿望。

我也从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发现我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我以前以为自己很有能力,很有天赋。其实我对自己工作的内容缺乏足够的总结和研究,根本不深入也不擅长。

这些发现即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看到了更真实的世界。不再活在一种自我封闭、自我蒙蔽、自我陶醉的虚幻当中。当那些所谓的角色松动的时候,我轻松了很多,也看到了更想探索的方向。

修行是探索困惑,解开困惑的过程。也是一个巅峰自我、否定自我、解析已知的过程。我头脑中坚信的东西,经过一次次地写出,一次次地经历而澄清,找到逻辑的关系,发现背后的规律。

修行是发现规律

爸爸身体不好无法下床,让我对自己有了不同的理解。于是诞生了对爱的探索。因为爸爸是我此生第一个爱的人,也是和我有最深情感连接的人。可是我开始怀疑我到底爱不爱他?

爱看似简单,但爱是一种情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我对爱的了解到底是什么?爱有哪些含义?社会中的观念是什么?我的观念和社会观念的一样吗?为什么我的本能反应和社会的要求不一样?难道我出了问题?我是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从爱找到情感,从情感找到利他,从利他发现利己,从利己看到本能,从本能写到社会,从社会现象再提炼规律。我发现知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在我的认知中的理解,以及与行动的关系。了解这个知的过程是探索自己到底知道的是什么?细节是什么?为什么知导致了冲突和困惑?

行是什么?行不是简单的行动,而是一个检验知的过程。我发现的规律是真的吗?我的推理正确吗?在检验的过程中,生活自然会出现很多的事情来验证真伪。我在写爱的时候,正好家里在装修,我发现自己对于质量的要求是如此苛刻,有一点不满意就不高兴。我在盘算如何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利益。我在和爸爸互动的时候,这种盘算随时出现,而我正好在写利己、依赖。社会中所有人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依赖他人获得利益。在写作的时候,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一种验证,也可以变成写作的素材。

生活中有很多互动,是我特别容易忽略的。比如我和老公的互动、和爸爸的互动已经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我在探索爱的时候会反思和发现并且观察自己和老公、爸爸的互动,我发现这种互动的僵化和不自觉,这种行就会颠覆我以前的对自我和关系的认知。

行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等待,这篇爱写了几个月,而这几个月写作也在深入。刚好自己对户外活动越来越产生兴趣,就在写的过程中,探索一下自己是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一步步地尝试未知的。这不就是行吗?我的知从行中来,而不是闭门造车,才是真知。而知行合一,是需要这样不断探索才能体会和逐渐修正的。

我不断探索因为想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律,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世界真的很玄妙。阴阳平衡处处存在。就像知与行,依赖与独立,都是这不断转化的。没有行就谈不上知,而没有知,行就变成本能和被动的习惯性过程。知有了行就不是空谈和幻想,知需要在行中修正和体悟,于是写作就是一种最好的知行合一的工具,它可以连接知与行,而行的时候才知道知到底是不是知。我认为我一直都利他,而我的行为却不断地利己。这种知就是一种颠覆,而颠覆就是清零的开始。

修行不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因为行为已经发生,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认“知”。当认知被颠覆,才真正有了觉“知”和觉察。

执着与放下

有人可能会问,你为什么如此执着?我也会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执着地坚持,才能真正地探究和发现。就好比只有去过西藏,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那里。只有执着过,才可能放下。从来没有拿起的东西,也不需要放下。颠覆只针对那些曾经深信的价值观、理念和信仰,这些我们深信的是否值得信任,如果没有执着过,又何必去放下呢?而如果我因为执着地探索,最终发现那个我一直追寻的目的地根本不是我想去的地方,我就可以转身离开,毫不犹豫。

想了解自己,就要进入自己的思想和认知的内在去发现里面的规律,如果我连自己的情感、爱都不明白,不就白活了吗?而爱和情感到底是什么?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我能活好吗?

这个我一直探索的自己值得我执着地紧紧抓住不放吗?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无论是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发现的。

感谢世界如此奇妙,感谢写作给予我更开阔更开放的心胸,去接受一切未知的挑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