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知认知升级

三个经典理论帮你重新理解“自律”

2019-01-23  本文已影响3人  一匹马来了

   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时而豪情满怀,想要立马通过学习和锻炼让自己脱胎换骨,尽管其中过程很艰辛和痛苦,但也愿意去承受;时而感叹命运的作弄,个人力量的渺小,因为我们并没有完全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感觉力有未逮,陷入无限的自责和悔恨。

  其实,在思考“人生应该如何渡过,才算不负青春”,“更好地实现自我”这类问题,很多哲人都有过自己切实的体会和深邃的思考,我们不妨借助他们的思考作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在心理的组成各部分里,有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等,作者把这一部分比喻成一个大象;而内心的另一部分就像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他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提出理性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

大象发怒控制不住

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

超我代表着管制者,代表着道德,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就是“本我”和“超我”的协调者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TED《你有拖延症么?》,理性决策者,理性决策猴子, 恐慌怪兽。

三重身份

理性决策者会帮助我们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权衡利弊,去帮助我们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完美得让你分不清“计划”和“现实”。就比如每次放假之前,学生们都把很多的书放进书包带回家,然后幻想着假期之后每门功课都上了一个台阶。在梁实秋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中,发现梁先生觉得,作为中国人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国学《易经》,然后其父亲给他买了四本厚厚的易经书,他放在了箱子里。可是几年之后梁先生没有翻一页,原封不动地又背了回来。所以说,这真的是人之常情。

及时享乐的猴子从来不在乎目标和结果,每天想的事情都是easyand  fun,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诱导理性决策者放下控制权,软磨硬泡从不间断。例如,它会告诉理性决策者“劳逸结合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适当的娱乐和放松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就看一会电影,刷一会朋友圈和微博就开始学习”,“现在才4点33,这一集马上就看完了,凑个整数5点就看完了”

及时享乐的猴子

恐慌怪兽是deadline截止日期不断接近时,猴子的甜言蜜语再也哄骗不了理性决策者的时候,理性决策者内心深处产生的深深的恐惧。恐慌怪兽简单粗暴,它一出现,猴子立马就跑的没影,直到任务结束恐慌怪兽才会离开。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提到:面对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在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你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情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恐慌怪兽

     在攀登高山的路上,遇到的困难永远不会是山太高,路太远;而是在跋涉前行的途中,我们鞋子里会有很多的沙子和小石子硌脚,停下来把它倒出来,再把鞋带系紧一点就好了。自律就是让自己在舒服的状态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而不是完全地屏蔽自己的黑暗面:自私、懒惰和怯弱,如果你永远地责备自己的“本性”,拒绝去接受它们,那你是在阻止自己变得更加完整,从而削弱自身的力量。自律,了解自己,因势利导就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