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读书中国传统文化

仁者必无恶无好,无正无邪---论语《里仁第四》第四章

2017-12-24  本文已影响18人  微尘悦读

20171222

        今天学习了论语《里仁第四》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志于仁矣”。苟,如果,假如;志,存心;恶(wù),厌恶。也就是说:“假如人能存心于仁,他对人便没有真正所厌恶的了。”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仁心就是一盏智慧之灯,能除千年暗,能破万年愚。千年暗室,一灯能破。若存心于仁,所恶也只是方便法,也不会黏住在所恶上,自然就会无恶。

        但何谓仁呢?怎么存心于仁呢?其实仁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的流露,仁爱、慈悲、善良的品质是从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存心于仁也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所作所为自然而然流淌着仁爱、慈悲、善良。

        譬如仁者“恶”即厌恶人,其心仍出于爱,仍欲其能改过自新、行善。如果他只是厌恶,没有仁爱之心,那他又怎么能够“好人”呢?存心于仁的人,不论“恶人”还是“好人”,都是充满着善良和仁爱。

        仁者能“恶人”,能“好人”,但其内心是清清静静的,无嗔无喜,无恶无好。他随顺当下因缘,该“好人”时能“好人”,该“恶人”的时候能“恶人”,譬如当头棒喝。不带有色眼镜,身见己见去评判,这才是真正的“无恶也”。

        当然有无恶之心境,也就有无好之心境。譬如《大学》中“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就是心正,是真正的真诚真心呀。这里的“正”不是“正邪”的正,而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正,无恶无好,无正无邪。如此才能够真正的真诚真心地“恶人”、“好人”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