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在努力吗
我们真的在努力吗
文/徐立华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解读的彼得.布朗的《认知天性》一书。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地方就是书中说,“学习越轻松,效果就越不好。”这句话让我很有触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的学习就是停留在那个层面的,他们一遍遍抄写要记忆的内容,不加思考地朗读 ,认真地抄写每道题的标准答案,不厌其烦地做笔记,可是这些没有让大脑感到痛苦和深度思考的学习形式导致了事倍功半,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提出这样的疑问:你是真的在努力,还是假装在努力?也是想告诫那些浮在事情表面的人,当我们在努力学习、工作或者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在表面形式上做出努力的姿势,还是全身心投入做出真正的努力,走出自己头脑的舒适区,挑战自己,即使让自己感到为难,也能知难而上,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我们经常在学校里也看到那些认真做笔记的孩子,就像樊登老师说的那样,大多数孩子都反感考试。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考试成绩给学生们带来的压力外,考试过程本身也是让人感到为难和辛苦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不断思考,费尽心思搜索记忆,是个“烧脑”的过程,但是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会促进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发现我们不存在的问题。
曾经在互加的培训课程中,听叶修老师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叶修老师还强度了深度用脑的重要性,正所谓殊途同归,这些认知基本都是一个道理。
所谓,“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想来也是一个道理。
或许趋于舒适是大脑的一种天性,我们都会在潜意识中趋向于让自己舒服而不是让自己为难。但是恰恰是让我们感到为难的状况促进我们记住和掌握我们要记忆的东西。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意思是说一个特别出名的钢琴家在教授他的学生时,每次总是给学生一些很难的篇目,让学生去练习演奏,学生感到特别不理解,他们认为那些篇目超出了他们的水平,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特别的为难和痛苦,他们经常犯错,每次练习他们都感到紧张,也会有压力,这让他们觉得非常崩溃,让他们怀疑自己的演奏天赋。但是,这个钢琴家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因为学生感到为难就改变自己的计划。非常奇怪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当钢琴家让学生们再去演奏他们之前感到为难的篇目时,学生们普遍感到自己的演奏水平提高了很多,曾经让他们感到很难的部分也娴熟了不少。
这个故事也说明,让人感到困难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在初中时理科学得非常好,上了重点高中之后,面对全市的众多高手,他的理科依然在学校名列前茅,被学生视为理科王子。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我问他理科学得那么优秀有什么特殊的方法。他想了想,说每次老师讲完新知识之后,我都会在过后花一定的时间,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完全回忆一遍,然后用自己的理清理方式重新梳理一遍,把它变成自己的内容,这样这些知识就完全掌握了,不用刻意记忆,用到时自然会检索出来。整理完之后。但是他说这个过程特别的辛苦,感觉特别累脑子,每次经历这个过程之后,他都感到特别的疲劳。
这个孩子的学习过程,就像樊登老师解读的那样,是巩固记忆、打造心智模式、构建概念、举一反三的过程。和樊登老师看过一本书之后,把他放下,之后需要录制解读过程时,他再看一遍并把书中的内容在纸上用脑图的形式画下来。和这个过程非常类似的,就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整个知识内容重新架构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虽然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是确实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所以说,“得之不难,失之必易。”想要得到必然要付出真正的努力,而且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不挑战自己,不会轻松获得。
Make it stick.一切都有科学依据,升级自己的元认知,相信通过正确的努力,可以让结果一切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