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者赵武灵王
说起赵武灵王几乎人人皆知,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胡服骑射变法和最后惨死沙丘的故事了。
赵武灵王,出于于公元前340年,嬴姓赵氏,名雍。在他14岁的时候,父亲赵肃侯去世,以魏惠王为首的五国军队以吊唁为名,开进赵国境内,企图瓜分赵国。在顾命大臣肥义的帮助下,赵雍一面命令赵国全境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同时严令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吊唁之物进入都城,最后五国图赵的阴谋被成功挫败。
初出茅庐的赵雍一亮相,便令周边诸侯不敢小觑,次年(BC325年)15岁的赵雍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亲自前来赵国都城邯郸祝贺,赵魏关系得以修复。
赵国的地理形势非常特殊,中山国横亘赵国国土中部,只在东北角与燕国接壤,将赵国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以游牧经济为主,胡人背景的外族大臣掌握实权,南部是农耕文明,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把持朝政。两地交通被阻隔,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严重的分裂倾向。而且中山国经常联合其他诸侯国骚扰赵国境内,中山国客观上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
赵武灵王24岁的时候(BC316年),赵国与韩、魏联合攻打秦国,结果三国被斩首八万级。次年,秦夺取赵国中都及西阳两座城池。此后,赵武灵王便多次借口拒绝了中原各国合纵击秦的邀请,并自降王为君,保存了实力,并与燕国结为同盟,将战略进攻方向由南进中原,调整为北取胡地,首要目标就是中山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33岁,一身蛮力的秦武王举重而亡,赵武灵王于是抓住时机,派人将秦公子嬴稷从燕国送回秦国,立为秦昭王,由此赵国改善了与秦国的关系。
同年,赵武灵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变法,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的装束,淘汰战车,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习练骑兵单兵战术。赵国骑兵发挥胡骑机动性强的优势,同时克服其纪律性松散的缺点,战斗力陡然提升。
大批出身卑微和有戎狄背景的精英通过选拔,进入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国形成骁勇善战的民风。赵武灵王把赵国朝廷改造成了军政府。
改造后的赵国骑兵所向披靡,攻城略地,赵国的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299年41岁的赵武灵王异想天开,决定把王位禅让给次子赵和,自己专心于军事斗争。促成这件事的还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
那是赵武灵王30岁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美丽的少女鼓琴而歌,歌声幽远动听,使他十分留恋。大臣吴广听了赵武灵王对少女形象的描述,觉得和自己的女儿孟姚非常符合,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果然是赵武灵王的梦中情人,于是娶为王后,人称吴娃。次年,吴娃生下了王子何,此时的太子是故去的韩王后所生的长子赵章,时年11岁。
九年后(公元前301年),深得赵武灵王欢心的吴娃不幸病逝,赵武灵王十分伤心,满足了吴娃的临终请求,废长子太子章,改立次子何为太子。两年后(BC299年),太子和继位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被尊称为“主父”。
这时赵惠文王还是10岁的幼童,赵武灵王则在41岁的壮年之际,也许他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自己的心腹重臣肥义派给赵惠文王为相,并兼任赵惠文王的太傅。
肥义是三朝元老,股肱大臣,官场人脉深广,在他的辅佐下,权力的中心逐渐地由赵武灵王转向了赵惠文王,大臣们纷纷聚拢在赵惠文王身边。要命的是,肥义忠君爱国,忠于国君,而不是忠于个人---已经退居二线的老上级主父赵雍。
卸掉王冠的第二年(BC298)赵武灵王决定尽兴地玩一玩,他凭借赵国的威势,强迫秦昭王嬴稷任命赵国人楼缓为秦相,自己乔装打扮成随从,深入秦国,一睹秦昭王的龙颜,等到秦昭王发觉事态可疑派兵追赶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潇洒的回到了赵国境内。在国外,后来的俄国彼得大帝也演过类似的一出。
横刀立马,率领赵国骑兵纵横疆场的赵武灵王,果然在公元前296年把中山国彻底灭了。正值四十五岁壮年的赵武灵王在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后,于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原,他要做中原霸主。第一步就是要把王位要回来。
赵武灵王当初废长立幼之后,看到年长10岁的赵章匍匐在弟弟赵和的座下,已经心有不忍,便让兄弟倆住在一起,享受相同的待遇。经肥义劝谏后,赵武灵王又让赵章和自己一起住,一些大臣已经嗅到了政治气候的变化。
公元前295年,46岁的赵武灵王把老臣肥义找来,和他商量准备封赵章为代王的事,并暗示自己要坐回第一把交椅。想不到肥义答复说,天无二日,国不可有二王,竟然拒绝了赵武灵王的建议,同时委婉地告诉赵武灵王,他也不支持赵武灵王回归。
恼羞成怒的赵武灵王,把事情的经过透露给了长子安阳君赵章及其辅臣田不礼,意在激起他们出来争位,造成两派纷争的局面,然后自己再出来收拾残局,坐收渔翁之利。
得到父亲赵武灵王的默许,赵章决定采取行动。赵武灵王以在沙丘选看墓地为名,让赵章与赵惠文王随行。到沙丘后,赵章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惠文王到主父宫议事。肥义觉得可疑,便代主入宫,结果被杀。根据事先的约定,赵惠文王的手下将领信期率军包围主父宫,其他各路军队将沙丘团团围住,赵惠文王很快就控制了局面。
赵章败退到主父宫,李兑与信期攻入主父宫,当着赵武灵王的面,诛杀赵章及其党羽。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就是当初反对胡服骑射的那位,把服务人员全部清除出主父宫,却不许赵武灵王离开,并断粮断水达三个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饿死。一代雄主不得不上树掏鸟蛋充饥的画面,令人掩面难忘!赵武灵王当初选墓的借口竟成为事实。
85年之后,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于此地,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又合谋上演了一出篡改皇诏,弃长立幼的沙丘之谋。
话说此时的赵惠文王也才14岁,与赵武灵王当初临危受命的年龄正好一样。就如当初是以肥义为首的一干大臣经受住了外敌入侵的严峻考验一样,此时赵国内乱,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肥义、公子成、李兑和信期等一众大臣将领。
可见,无论个人如何雄韬伟略,要对抗一个体制是万万不能的。他最小的儿子平原君赵胜,大概是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才豢养了一大批门客吧。
我只是不禁要问,赵武灵王长年带兵打仗,手握重兵,为何关键时候竟然无一兵一卒呢?兵权为何旁落如此?此千古疑案。赵武灵王个人英雄主义作祟,自视过高,忽视班子建设,终酿惨祸,是这样吗?
梁启超推崇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秦武王为夺举重冠军,砸断胫骨,气绝而亡,年仅23岁。赵武灵王,好战任性,年仅46岁饿死于沙丘。在我眼里,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不过比起他们的浪漫主义,赵武灵王确实更胜一筹!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肯定是不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