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
从古至今凡名门望族,高门大户皆有传世家训流传于世,为世人皆知。而作为白丁布衣的我们虽然没有满篇妙笔生花,字字珠玑的警句家训流传于世,但芸芸众生就像生命的蝼蚁在时间的沙漠间爬行所留下来的痕迹一般,将每个古老家族的信念熔铸在这“耕读”二字当中。
耕,者;生存,耕耘。古老的中华民族从诞生起就是典型的农耕民族,面朝黄土背朝天,脚从泥洼地中一步步走出来,那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的结晶与辛勤耕耘的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骨血。
古时我们的祖先为了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为了更好的、有规律的播种、收获。他们全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及日影的长短、太阳的位置和冬夏的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出了农历及24节气的概念,使农业生产生活更加有条不紊。当然我们的先祖除了有流传下来的生存智慧让我们在实践中受益匪浅之外,还有那镌刻在我们骨血中任劳任怨,挥汗如雨的耕耘精神,更值得年轻的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每到一年的春季妈妈便让我拿起锄头给家里的果蔬松土。那时的我经常是拿起锄头刨了几下,我身上衣服里面沁出来的汗水便滴答滴答的滴落在刚刚松动的泥土上面了。这时的妈妈便说:“这人们身上的汗水滴落在泥土中的越多这瓜果蔬菜的种子才能更好的发芽,开花,结果。只有春天付出汗水耕耘的人,到了秋天才回有收获”每每听到这些话,我便想到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多种一份口粮,在万亩良田中挥汗如雨般的辛勤耕耘;想到了也正是他们的辛勤浇灌让生命之花得以绽放,生命的种子得以延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即是人们对耕耘者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人们对勤苦恬淡,自给自足的古风家事素描。正是这“一粥一饭,半丝半缕”耕耘精神让布衣百姓们丰衣足食,物质丰美起来。
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衣食无忧,经济基础得到充足的发展后,上层建筑也将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而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的基便是“读”了。
说到“读”我们就不仅要思考,先祖所让我们的“读”是什么?是读圆滑通润的为己之学?是读求取功名的经世之学?还是读成己达人的圣人之学?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头审视什么是家训?家训说到底,它是祖先阅尽世事的总结及对家族未来希望的期许;它是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结晶;它更是上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的纽带。所以“读”者,研习,传道的是成己达人的圣人之学;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济世之学,是家国天下,天下大同的仁者之学。虽然在浩瀚的时间沙漠中你我皆是蝼蚁,但是通过读圣人之学让我们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让我们在进退之间合乎礼节通晓大义;通过读济世之学能够让我们学以致用运用自己的本领去建设,做一名对社会、国家真正有用的人;通过读仁者之学能够让我们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偏一隅不做鼠目寸光之事。从而使我们的骨子里存留着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存于我们骨血之中,存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中,存于古老宗族的家训之中。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在我们的祖先辛勤躬耕于田野上,俯察天地之间,留下‘耕读’二字时,我想他们是想告诫后人,天道有常,唯有靠人们双手不断辛勤的付出才能有丰厚收获,而在填饱肚子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饱读圣贤书,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绵延传承。
后记:在写这篇《耕读》时,我经常会想起父母对我在即将参加工作时的谆谆教诲“你是一名农民的儿子,你的骨子里是流淌着的是农民勤劳肯干,踏实求真的基因。”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来到铁路工作后的态度;也影响着我对本职工作要求的标准。“勤劳肯干”“踏实求真”,这是中国农民本色的标签,更是他们的儿子作为一名铁路职工一生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