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

向“缓行者”学习——新网师点评文字

2021-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微信时代,喜欢通过微信搜索去了解一个人。

搜索文章,输入“廖仲敏”,“廖仲敏”老师作品纷至沓来。点开每一篇文章,没错,都是她的——教育行思,读书随感,散文札记,都蕴含着深深的“敏式”文风:自然温暖,又力透纸背。而且每篇都会让你一口气读完,可读性极强。是的,作者简介栏里的这两个身份——《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通讯员,就让人艳羡无比。

我就是那群艳羡的人之一。我自诩为是一个写作爱好者,自认为写的文章还能拿出手。但看了廖老师的文章后,顿觉我的文章太小家子气,文风拖沓又毫无思想性可言。所以呢,那两个身份肯定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真的有两把刷子。这是我在写作上需要修炼的方向,自然而来,自然散发,自然引申,自然生发,毫不矫揉造作,追求真实文风。

虽然我用简书这个平台码字,但却不怎么去阅读那里面的文章。不过,廖仲敏老师的文章,我是一篇不落的阅读。那些关于课堂的,关于学生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以及家校共育的,在细微处落笔,于无声处发声,每篇都是精品。再一对比,我的文字就太过随意和粗陋。好像是去年的简书年终总结,廖仲敏老师向我表达她的谢意,说她的每篇文章我都点赞了。大数据时代,你对哪一个人有好感都是会被记录下来的,我的点赞也就展现了我对她的佩服。所以刚刚特意去看了她的简书文章,最近的一篇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罗振宇》,从她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她的观点。而昨天我也写了一篇与罗振宇有关的文章,我只是在从这场演讲里寻找我的思考之地。不过,她的角度也提供我思考。

她说她是一名“功利的理想主义者”。我知道,她的“功利”,是基于学生成长,她的“理想主义”,是基于教育教学规律。这两者结合起来,自然是一位“明白之师”的模样。加入新网师,更是促成了这位“功利的理想主义者”的前行之路,所学皆所用,所思皆所行。

我也是一个“看惯了通俗易懂的教育叙事与随笔的人”,每次要啃读那些经典的理论,我几乎是硬着头皮,只想三下五除二完成作业,思考定然是不深的。而她的态度是“缓行者自居”,这样慢慢的读,缓缓的走,才是一个教育者的从容之态,思考也才能更深入,不急不躁,结合案例,思考对策,等待转变,如果失败,换种对策再来,值得学习。

她的简书名字是人中每文,后来才发现她将“仲敏”拆成了人中每文,实在巧妙,也对应人中美文。

廖老师在她的一篇《一个人的旅途》中有这样一段话:雁过留声,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过去,而所有过去的东西都会慢慢内化成我们自己,或言行、或精神、或气象、或格局。我相信,经由新网师这所大学和廖老师的勤勉,将来的她在言行、精神、气象和格局上,都是新网师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