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育

尝试,一种永恒的教育精神

2022-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芷言

      在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已经两年了,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尝试应用,这个过程经历了无计可施的痛苦、看不到效果的失落、孩子们偶尔带来的惊喜以及自己某个时刻的顿悟。一路走来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尝试教学法的魅力,邱学华先生一生追求理想课堂的教育精神更值得我们每个教育人学习。


                尝试教学之“行”

      在学习实践中,我把尝试教学法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这一特征总结为四个字“试、导、练、讲”。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以此为主线,将学习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摸索着前进。

      “试”即独立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只有试一试才知道结果。在课堂实践的最初,我想为什么老师没有教,学生就会做尝试题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奥妙就在于迁移规律在发生作用,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尝试,收到的效果较好。再就是尝试题的设计,关于设计尝试题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出示尝试题不能一刀切,要分层、多角度的设计,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题,降低学生的尝试坡度,第二次尝试题、练习题都可以分层设计、分类指导。比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第一次尝试探究按3∶2来分配时,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根据生活经验来逐次分配总数,在分配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数量的变化和关系的不变,初步建立起按比分配的数学模型,第二次尝试解决按3∶2分配的实际问题时,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无形中给学生更大的尝试空间,也降低了难度。

      “导”即教师的引导。出示尝试题并不是目的,而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起着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课本,一课之本”,这是学生学习最权威的资料,但也是我们数学老师最容易忽略的,很少有老师让学生自学课本,甚至有时候认为万一学生知道了课还咋上,我觉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尝试教学法是最重视发挥课本作用的教学方法,“自学课本”应是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段,教师适时地“导”在此环节中不容忽视,要让学生围绕主线,不能脱离课堂。比如:在授《圆的面积》、《百分数的认识》、《比的化简》等课中我都适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比一比谁的学习能力强,学生在交流补充中顺利完成任务,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再进一步引导。

      “练”即尝试练习,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这一步在尝试教学法的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既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的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做好准备。首先:“练”要有度,不宜过多、过难,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其次:要关注“练”的方式。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板演、自由练等都可以。第三:“练”要有“魂”,设计的练习题要典型且具有代表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精、细、准”,在练习的过程中少不了师生的讨论,这是要求学生做进一步尝试,尝试讲道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比的应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从易到难设计三道。1.学校图书馆新进450本图书,按4∶5分给四年级和五年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这是一道与课本例题一致的题,也是必做题,要求全班同学都要会,同时方法的选择又有开放性。2.看图编按比分配的应用题。这道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没问题,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沟通了分数、比、份的联系,对于知识不系统的同学来说又是一次巩固的机会。3.长方形的周长是160米,长和宽的比是5∶3,面积是多少?画一画,算一算。该题很典型且具有代表性,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同学来说很难,学生汇报完之后生生互动找错因,最后教师引导借助直观再理解。

      “讲”即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在教学中也是关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的讲解要抓住课堂中的命脉性的问题做针对性、启发性的讲评。我觉得这一环节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师必须结合上一环节学生的练习、讨论情况进行穿插讲解,要求教师具备灵活机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讲透、讲通、讲活,同时还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深刻把握,运用自如,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

      “试”、“导”、“练”、“讲”四环节都很重要,在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课型中各有侧重,怎样有效地利用好各个环节使其效益更大化,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

                                                                              尝试教学之“思”

        在摸索前行中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思考。当我读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教育名言时,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启发诱导”思想已经闪烁着尝试思想的光辉,待到学生有内在的心理需求状态时,才去启发学生,这同现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学记》中的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段话不仅阐明了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渗透了尝试教学的思想;20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近年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教师由“教练员”变为“志愿者”,师生角色的转变,这又何尝不是在渗透尝试教育理念?“学为中心”、“化错教育”、“简约课堂”等等的一些教育主张,都是鼓励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不断地尝试中走向成功。所以,我也许明白了为什么把尝试教育称之为中国本土化“最理想的教育”。

        在尝试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团体听评课活动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评课已从单纯的看重点、难点是否落实,条理是否清晰,流程是否完整等逐步转向于对学生主动性、主体性体现如何,学生展示的机会有多少,教师的引导是否合理,尝试教学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从“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尝试教学之“惑”

        尝试教学是否适合所有的课堂类型?我发现前后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应用尝试教学效果较好,但是概念课、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直接尝试似有强人所难之嫌,应用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当尝试教学遇上“双减”,我们又该何去何存?我想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双减”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恰恰也是我们实施尝试教学需要攻克的难点,作业负担的减轻、如何能不降低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对于我来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尝试教学,是模式、是理念、更是一种精神,“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只要我们深入地学习领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总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开启创新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