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曾国藩,了凡先生,告诉你什么习惯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1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习惯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习惯对我们很重要,很多成功人士具有的好习惯,我们普通人也都可以做到。但却没有人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或者我们知道某个习惯很好,但自己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很容易养成的习惯,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显得难如上青天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说一说习惯的形成及其养成的底层回路,大家在养成习惯过程中的普遍误区,以及那些可以改变普通人命运的重要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曾说过:“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
其实新习惯的产生,跟我们接触任何新事物的过程是一样的,是一系列行为不断累积、重复而产生结果的一个过程。当这个结果可以刺激我们,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的时候,我们就愿意不断地重复,强化这样的行为。而在行为之前还需要意识和思维的聚焦,所以我们就可以清楚了解习惯的形成回路:思维→行为→结果(奖励性)→重复行为→习惯
思维说白了,就是一个提示或心理暗示,当这种提示或心理暗示持续出现在脑海中,越来越强烈,就会让我们产生做某一件事的冲动,于是特定的行为就产生了,当这个行为产生的结果是让我们感到满足的,开心的,这样的结果就像是行为后的奖励机制,会产生持续性的行为动力,让人不断重复同样的行为,以得到想要的奖励。这时新的习惯就产生了。
2
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基于同样的形成回路,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行为产生的结果,当这种结果有利于我们的生命健康成长需要时,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还能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美好意义,这就是好习惯,反之我们就称其为坏习惯。
如果这个习惯消失了,通常都是因为奖励性的结果对我们不再有诱惑力或者我们已经对这个结果产生了免疫力,无法让我们产生行动的欲望,以至于丧失重复的动力,这时如果增加奖励对我们的刺激,我们的欲望会被重新调动起来,继续重复同样的行为,就能维持这个习惯,但人对刺激的反应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增加刺激以维持同一个习惯,这就是很多习惯难以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
就拿跑步来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你尝试了一次跑步运动会,跑完以后,由于出了很多汗,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你非常的享受。你告诉自己说,跑步的感觉原来这么好啊,而且我们都知道跑步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于是你决定每天晚上跑步,前几天都进行得很顺利,但跑了几天以后,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并有些麻木了。
如果没有什么新的刺激产生的话,你的动力就会一点一点减弱,直到最后,你的朋友想邀请你去打球,打球似乎又给你带来了新的动力,你就刚好有借口放弃了跑步这个习惯。过一段时间,对打球失去了感觉以后,你可能又会怀念跑步的感觉,于是又重新跑步,如此循环往复,始终很难坚持将跑步的习惯一直进行下去。
3
由此可见,想要养成一个习惯,在习惯养成的回路中,设定具有诱惑性的奖励机制很重要。
此外,在养成一个习惯的时候,我们知道习惯只是当下的一种行为结果,然而却有一部分人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把目标当成习惯去实现,去执行,于是半途而废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这就是习惯养成的一大重要误区。
比如读书,最近经常有人来找我咨询,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一个女生,一开始就对我说:“我打算每个月读四本书,清单都列好了,可我刚读了一本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啊?”
我问她:“那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你是要完成四本书的目标呢?还是想学到书中的知识呢?为什么一定要读完四本呢?”这时,她才意识到,设定读书的目标看起来是为了刺激自己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了阻碍目标实现的最大阻力。
当她把目光紧盯在四本书的目标上时,就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了,而那个目标也显得虚无缥缈且困难重重,行动起来的难度实在是有点大,这个读书习惯的养成就变成为了完成目标而去做的一件事,自然无法顺利地进行;
如果这时,她可以放下那个目标,将注意力放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随着读书兴趣的增加,以及我们自己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渴求态度,读书就变得欲罢不能,自然会读得兴趣盎然,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别说四本书,五本、六本都有可能。目标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你吸收了知识,自我感觉越来越好。
4
曾国藩读书有一个习惯,一页书没读透,坚决不读下一页,一本书没读完,坚决不读另一本。曾国藩做人的宗旨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他内心的写照。他告诫子女,做事时全神贯注,不要想这件事能带来多大的收获。只要竭尽全力,做好当下该做的事,目标的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也是因为坚持读书的习惯,让他从一个天资并不出众的普通人,逆袭成为国之栋梁,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对整个大清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的故事就是要再一次告诉大家,在养成习惯的时候,要避免把目标当成习惯,太专注于目标而忽略了习惯养成的行为系统,以至于无法产生有效的行动,导致习惯难以养成。
认识到了这个误区,习惯的养成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想要改变命运,除了养成读书的习惯,还有什么习惯做起来比较容易,又的的确确能改变命运呢?了凡先生的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他的一生被一位算卦先生算得清清楚楚,非常的准确,但在云谷禅师的指导下,通过多做善事,彻底改变了下半生的命运,(本来与功名无缘却在科举考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命中无子居然中年得子,寿命也延长了20年),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位名人,了凡先生改命的故事,就是习惯改变命运的最好证明,这个习惯就是保持善良的习惯。
5
了凡先生曾发愿,十年内做足三千件善事,做完后又三千件,到最后变成1万件善事,以致于做了一辈子的善事,而且他还将每一件事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上,这一件件,一桩桩看似不起眼的善事,集聚起来产生的复利效应,对他的人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了凡先生思善、行善的习惯为他的人生逆袭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习惯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确不是空穴来风,而且借由中国历史上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故事,我们也能看到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有,他们身上的好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养成的,但我们只有亲身去实践,才能让这句话与我们发生关联,真正能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实实在在的改变我们的命运。
按照习惯养成的底层逻辑,我们先形成阅读和做善事的思维,想到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让人生充满了意义和无限的可能,就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当我们持续做下去时,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充满善意和美好,慢慢形成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的命运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这两个习惯的养成,既不复杂,也无需付出任何的代价,正是因为太容易了,而被很多人忽略,很多人都停留在知道,懂得的层面,倘若做不到,改变命运就永远只是一句空话。如果你真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行动起来,让行为发生,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行动的同时再多点耐心,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专注于当下的喜悦中,改变命运就会真真实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