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

请不要无意“为难”孩子

2018-10-23  本文已影响83人  蓝色阳光下

请不要无意 “为难”孩子

      时针已指向五点,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收拾停当,准备下班回家。抬头一瞧,坐在前面的老师还在埋头改作业,只见她一会儿摘下眼镜,努力地睁大眼睛瞅着本子,一会儿又戴上眼镜,把本子举得远远的,眯缝着眼睛,小声地嘀咕着:“哎呀,人老了,眼睛不行了,看不清这些孩子写的字啊,这些孩子都写的什么呀,那么多错误……”这是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师,工作一丝不苟,对孩子要求严格,作业量也大,平时身体不太好,长期过度用眼,眼睛已经老花,改作业非常辛苦。听她在前面叫苦,我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帮她把作业改完。

      拿到作业,改着改着,觉得不对劲:这次作业是整理复习作业,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一道题是“读名言,巧运用“,有三小题:1、小明把小红的椅子踩脏了,不但不道歉,还气势汹汹地跟小红争吵,假如在你在旁边,你会走过去对小明说:“……。”2、数学课上,大家一直围绕绕着“哪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好”这个问题进行辩论经,老师赞赏地说:“……。”3、爸爸特别关注国际时事,对有些国家因自己很强大就欺负弱小国家的行为,他感叹说:“……”。这是与课本上“日积月累”相配套,要求的是对“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这三句名言的灵活运用。学生的答案却离题万里,写的都是“你给小红道歉吧。”“孩子们真棒!”“美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且不说填恰当的名言,连名言也沾不上边。这次作业,我班学生上午已做过,我也批改过,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运用,只有个别同学理解不到位,填反了答案。而这位老师的班级,平时检测时基础知识都是掌握得最好的。按常理推测,作业不应该做成这样,我再翻看前面的作业,都是满页的红钩钩……

      我越来越纳闷了,便向她反馈情况:“填名言这道题做得不好,很多同学都没填名言。明天你得评讲、订正。”

      “这些孩子积累明名言太少。”她生气地说。

      “大部分孩子都没填名言。”

      “是啊,整个园地四我没讲就让他们做了,所以他们就乱写答案。”

      “什么?这部分内容你都没讲你就让他们写练习?”

      “是的,昨晚没做业可做,就提前做了。”她有些愧疚。

      “你以为他们都神童啊?你这不是为难他们吗?这也是在为难你自己!”我怒了。

      望着这些错误的答案,哭笑不得,这是一次无效的作业,是为了写作业而写的作业,直接原因就老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无意识地“为难”他们。

      古今中外的名人何其多,他们说过名言何其多!四书五经、朱程理学、唐诗宋词、中外典籍文献……劝学的、警世的、立志的、惜时的、说理的等等,在这浩于烟海的名言库里找出一句合适的,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大海捞针。再看这道题目“读名言,巧运用”,首先是读名言,老师在学生完全没有读的情况下,就开始让他们写,没有素材积累,没有选择范围,这岂不是“为难”学生!

      我们不是经常在无意识“为难”学生吗?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本是生活的再现,是个体特独的体验。现在我们经常感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作无病呻吟状,作文课难上。其实,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逐渐远离大自然,淡化生活。南方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四季不分的环境中,怎么能体会到“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呢?物质生活应有尽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除了学校就是家里,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除了写作业就是玩游戏,怎能体会到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试验带来的喜悦和沮丧呢?不在绿茵场上奔跑,哪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愉悦呢?不去野外听鸟语闻花香,怎会触摸到大自然的魅力?孩子们的思维这样残酷的现实中桎梏了,于是就开始想作文,编作文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每次写话课,我都努力做到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去摸每片树叶的厚薄粗细,去看杜鹃花开谢,去听鸟儿枝头鸣叫、学生嬉笑怒骂。三年级以来,我把“模特”请进教室,带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最爱吃的水果,走近自己最好的同学进行观察、讨论、交流。假期,要求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公园、商场、书店、街头、博物馆等地方进行调查、感受生活的气息。或者利用班级突发事件进行情境教学,得到最真的作文素材。只有这样长期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能会说真话,写真话;才能做到不“为难”他们。

      刚听完校本教研课,在训练朗读时,老师让孩子“美美”地读、有“感情”地朗读一段话。何为“美美地”?老师没有明确地指出,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感情地读?教师不指导,学生不明白。读了一遍,老师觉得不够美,感情不够充沛,再读一遍,还不满意,再读……朗读本是感情的抒发,也是对文本理解的一种体现,老师不带着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人物感情,不指导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不进行范读,就让学生这样机械重复地朗读,孩子们读书的激情和热情一点点耗,这不是为难他们又是什么?

      我相信所有老师都不会有意为难学生,但“好心办坏事”是古训,如果老师不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不懂得尊重个体不差异,不用心体会儿童的“难处”,那只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无效而僵化,使我们的教育变得空洞而虚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