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听课随笔】平年和闰年

2024-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A_thinker

《基础性作业》使用问题及建议

1.根据学生认知情况:收集了易错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学前的困难,那么为本节课顺利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课中又根据三个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一是观察2013年到2024年连续12年的2月份的天数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全年天数之和;二是结合二年级种规律利用知识潜移推理出一般年份除以4来判断平年闰年的简单方法;三是提出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序推理出整百年份除以400来判断平原闰年的方法。在这三个层次的课中、课后又利用基础性作业的这个平台来统计学生做题的情况,结合难易程度再次进行以问题为导向来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这个需求。

2.深层探究思维:有思维,有深度的数学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方法是咱们数学的这个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那么只有传统学生的方法才能够满足学生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张老师在执教这一节课的时候就立足于引导和深化学生的基本经验来探索把数学思维还给学生的实践之路,比如说在2013~2024年2月份阅历的时候就通过圈画观察总结处平年和闰年的特征,之后又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出全年天数之和。同时又结合提到的规律,巧妙地将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中找到的规律问题和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连接,学生在迁移自主探索的知识喜悦之中的时候张老师又顺势的抛出了一个问题,继续推理出整百年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整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推理结论的全过程,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同时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思想。使学生对“四年一闰,百年不闰,400年又闰”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它不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数学推理的结论。那么在课堂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思维在跳跃,也看到了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追本溯源数学有温度。种下了理解本质的种子,不仅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伟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用今天学学到的知识去理解古代科学家的想法。

改进建议

1.看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呢?

学习的这个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更高一些。其实这个什么叫平年,什么叫闰年?平年和闰年是怎么来的?这个“闰”又是什么意思?除了其实“闰年”还有“闰月、闰日”。问题引领是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这样的话可能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一些。他是研究自己的问题,会更感兴趣。其实这个“闰”是一个会意字,那么在字典上又是怎么解释的呢?那么除了闰年闰月等等,这些咱们能不能给孩子们进行一个简单的拓展?公立是这样的,那么咱们中国还有一个非常伟大的阴历——农历,那么这些能不能也稍微进行一点小小的渗透那么这样的话整个课堂就会更丰满更丰润,而且更有内涵。

2.能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究。比如说在发现每次学生从那个月历中能够发现每4年一闰,那么发现每4年一闰之后就呈现了老师去进行计算,如果让学生小组探究讨论,也许就能够发现老师在黑板上贴的内容。“400年又闰”也是同样的道理。

3.基础性作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能不能把这个基础性作业更多的更大的去发挥它的价值,在课堂上就是不仅仅是今天的张老师,包括可能平时的课堂咱们也有这样的现象,有很多老师在利用过这个练习之后直接就是对答案,全对好没有问题然后就过去了,能不能再挖掘一下这个习俗背后所蕴含的这个它的作用。如果孩子全对了能不能这样子说“唉你是怎么判断的?你是怎么样知道这个结果的?”其实刚刚学过的知识在孩子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浅显的一个表象,他要进一步的通过他的去表达,这样的话可能他学习的知识面上就会更加深刻一些,所以这个基础性作业或者去帮助同学们的这个学习效果更好。

听课记录
课堂“基础性作业”使用疑问

1.“基础性作业”填空题的错误率是统计大题的错误率而不是小题的

如,第一大题有3道小题,后台数据应该是第一大题的错误率,而课堂上呈现的只是第2小题。会不会是学生第3小题错了影响到整体数据?

2.基础性作业的时长统计

课堂上计时完成了第一大题,剩余的部分课下完成如何计时?(用时时间累加?)

课堂完成,课下扫码?

3.用课件呈现题目和答案,需要老师自己制作。

①投屏?②网页版呈现题目?③平台答案不在原题上,而是下边,不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对改。

使用建议

1.网页版呈现或电脑版登录,能用平台app扫码登录。

2.网页版答案,也能在原题上用彩色字体出现,方便讲解和对改。

3.纸质版计时处,空白地方改为(    )分,避免学生自己带上时间单位,导致平台统计时长错误。

4.建议分小题统计错误率,教师和家长能通过手机看到根据学生错题推送的个性化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