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学习笔记9: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一块由原来的3项增加到5项,在新增加的两项里明确指出:“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叩问:我国语文教育有哪些优良传统?传统语文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得提到背诵。
著名作家李国文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背诵,必不可少的功课》,文章写道:……讲到古老的私熟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无独有偶。孙双金在《追问语文教学》中讲这到样一件事:特级教师高林生到赤壁去玩,好多人站在赤壁的那个石壁前,看着用狂草写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好多人念了一两句就念不下去。高先生站在石头上,朗声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背下来。他的话音刚落,旁边有人说:那个老头好有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把经典的东西背在肚子里,随时能够取出来,这就是文化。
朱自清说过:与其让学生读十、二十部诗集,不如让学生背一百首诗歌。背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没有背下来的都是人家的。背下来的东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粮食化为营养;没有背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营养。毛泽东说,学语文本无捷径可走,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就是指的背诵。邓小平对他女儿毛毛说,学语言没有别的法儿,就一个字,“背”!
特级教师韩军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二三”工程,即100篇古文背过、20篇现代文背过、300首古诗词背过。有了这“一二三”,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应试训练,加上一些扎实的读写训练,无论什么样的考试,孩子都不会差到哪儿去。而且,不仅仅是考试,更重要的是这个“一二三”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语文修养。
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旧课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为什么2012版新课标突出这一点来?这是语言教育的规律,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而背诵与积累紧密联系,背诵就是积累。语文学习靠的是举三反一,厚积薄发。需要“大量背诵,滚瓜烂熟”。背诵,这一传统教育的精华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有启示,不能舍弃。
其次谈谈阅读。
张爱玲年年读《红楼梦》,最后各种版本间的任何差异,不用校勘比照,就在自己的脑海里蹦出来了。龙应台的传统营养从何而来,是她每年读一遍《庄子》。有这样的积累,有这些传统文化的滋养,才造就了张爱玲、龙应台这样的天才作家。
余秋雨先生的读书主张:读书要忌杂。要读好书、读一流的书,从高位进入。应该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书,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想起黛玉教香菱写诗。写诗离不开阅读(读他人的诗)。写诗如此,阅读也如此。“起点要高”。“阅读才使我们向大师逼近。生命内涵才因此而获得提升。”
一个人读书要早。作家张炜说:读书读得早,就很容易入心。古有“幼学如漆”之说,一个人12岁以前读的书,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一是这个时候孩子内心世界是空纯的。在这个时候读到的好书会占据心灵,更早地形成是非观;二是小时候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