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堂改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11人  复旦金声缘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韵秋 李士金    陈佳慧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2]研究证明,人的无明状态导致对人事的错误判断。党中央的文件和宪法都强调公民权利,倡导学术争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袁编云“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3]。难道从先秦到隋唐五代的“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吗?这种说法显然与宋前文学史的实际情况不符。史传文学是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许多叙事诗可以视而不见么?倘若说“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这种“局面”是不是到宋代就“改变”了呢?显然要作具体分析,在元明清许多正统文人的心目中,通俗文学始终是受到“轻视”的,不能一概说到宋代便“改变”了“局面”。

袁编云:“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4]“诗文政治功能”是不是到宋代才“加强”的呢?显然不可轻易下结论。《诗经》具有的政治功能众所周知,兴观群怨,圣人明训。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来看,“文学”的政治功能比较而言是渐渐减弱的。袁编云“如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即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5]这是对于程朱理学的极大误解。试问何谓“自矜”?当学者以此“自矜”之词强加于程朱之时,恰恰证明学者之空疏不学。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大半个学期过去了,我在李士金老师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堂上收获了很多。感谢李士金老师的辛苦付出,让我们全班48位同学既能学习,又能改善自我。老师给了我们每个人上台的机会,同学们认真准备的课件内容都非常丰富,我感受到了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忧患意识,体会到了苏轼在惠州陋室隔帘听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也明白了杨万里还有“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也看到了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马致远《汉宫秋》汉元帝与昭君生离死别的苦痛…不仅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使我感受良多,老师组织教学的课堂氛围也让我受到启发。老师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在他的指导之下成长。老师第一节课就记住了我,这让我很高兴,在随后的几节课里,老师便把一个班的同学都记住了。同学们的课件都做得很认真,老师也给予生动具体的点评。记得刘媛媛同学讲的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老师给予了肯定,我们以前只知道杨万里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却不知道杨万里还能写下爱国诗句,有这样不一样的爱国情怀。而张雨纯同学讲的辛弃疾,老师给予了指导,讲课件不能一味的按照课件内容讲,我们要生动形象地把课给讲出来,那就要我们课后组织语言,认真准备。因此我知道了,上台讲课是一个机会,是我们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准备,机会只给准备好了的人。我第一次讲的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我课后查了而非常多的论文,我了解到了欧阳修这个人虽然仕途崎岖,但是他依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总是表现出旷达自在的情怀。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预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乎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让我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欢欧阳修这个人物。不仅仅是课堂点评这么简单,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课堂的讨论以及博客的评论。课堂讨论非常激烈,对于每个上台讲的同学,我们都要认真听讲才能顺利的讨论。讨论包含了同学上课的内容,以及我们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或是问题,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老师都给予耐心的解答或者是引出一点让我们深入思考。这样的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印象。每堂课的博客评论都让我们把今天讨论的内容写下来,老师的博客是我们讨论的地方,也是我们日后进行复习的地方。自从上了古代文学课,我对宋元文学有了较深的了解,我也喜欢上了宋元文学中的诗词歌赋、散曲元曲。感谢李士金老师给我们的指导!(文学院1502班夏韵秋0115110230)

孙李雪同学讲《暮日游荷池上》给予我们直观感受

在李士金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最重要的一点是“自由”!思想的自由和思维的自由!李士金老师的课堂改变了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刻板印象,而是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上,老师曾经提到过“依注教书,学生自会”的小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李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会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也会上台讲课,通过自己的课下努力来获取知识甘甜,从而进行知识的探究讨论,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在古代文学课堂上通过同学的研讨,带给我的也不仅仅只是好奇和新颖,更多的是通过同学的教课过程,我可以从中吸取到那些优点,规避那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李奇同学讲陆游那课中,我学习到了李奇同学大方得体的台风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发现李奇同学在讲述陆游的爱情故事过程中节奏太长,导致时间延长,重点不突出,不利于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而从孙李雪同学讲《暮日游荷池上》时,她将热与冷对比,给予我们直观感受;并且提到应用拟人手法,给予荷花动态美。通过孙李雪同学的讲解,我明白了“诚斋体”这个文体,弥补了自己的知识盲点。在同学的教说课中,我体会到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乐趣!在李士金老师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身体上的自由,而是思想上的自由和飞扬。在课堂中,同学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或是想法,这能让我们立刻发掘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 “不能一味将爱情悲剧归结到封建制度的束缚”这一观点更是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也深刻明白了老师以前说的那句“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所蕴含的巨大意义。我们看待问题应该从本质出发,贴近古代人民社会生活来把握问题、解决问题。对待爱情这一话题,更应如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爱情悲剧归结到封建制度。在和李士金老师接触的这一个学期中,老师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最真实、最生动、最有影响力的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的文学世界!悠悠华夏千百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在我们肩上继续传承下去;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应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下去;我们应该锲而不舍努力的将古代文化继续探索下去!(文学院1502班 陈佳慧0115110196)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共处,圣贤文化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健康长寿的心愿深刻理解。然而,违背天理的人生追求不为圣贤文化所容。秦皇汉武迷信神仙,是真相信长生不老的存在,但严酷的现实所无数次告诉世人的是铁的自然规律。到东汉之末,巫风即大盛,相信鬼的存在至少比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实在一些。在模糊朦胧的境界中生活,憧憬一种未来的另一世界的生活,毕竟安慰了一下惶恐不安的心灵。此时小乘佛教的流入中土可谓应运而来,至魏晋已名僧辈出,佛学氛围十分浓厚。社会心理的趋向以最高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提倡和奉行而愈益导向鬼神的存在。梁武帝时著名的达摩太师来到中国,大开风气,从那时起,著名学者沈约等人均皈依三宝。北魏的胡太后笃信佛法,刻石佛于龙门,影响南北,声势浩大。故自晋讫隋,鬼神志怪的小说特多。社会心理当然是一种社会思潮的深切反映,其最大的特征是其实在性,他们就是那样想的,或者是那样认为的。鬼神之说是如此之盛,人心不作如此的想法,则无疑是不可思议的。[6]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周啸,李士金.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以2009年朱子文学研究论文为例[J].青春岁月,2017(11)上:002-003.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3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3页。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4页。

[6]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