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

从数据看课堂

2023-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汉说信数

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这学期由于疫情的缘故,可谓是跌跌撞撞,甚至到最后都取消了期末考试,那本学期自己的教学状态到底怎么样呢?如果此时没有数据支持的话,我大概率会说“就那样吧!”。至于“那样”是怎样?也许我自己也答不上来。但好在麻吉星教发平台可以对每周的教学数据进行回看提取,这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教学状态,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数据。

课堂互动、课堂生成、自主活动是课堂三大重要元素。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吕传汉教授提出的“三教”思想,数学课堂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表达。从内在逻辑来说,自主活动时间代表学生体验的时长和组内交流时长的总和,课堂生成代表学生内在的思考情况,课堂互动则提供全员碰撞的表达机会。对于刚刚接手的班级,小组活动机会不多,更多地是同桌交流。那么这样简单的“以生为本”的课堂,从学习活动的数据产生的角度,三者的主要产生路径是自主活动(体验+交流)→课堂生成(思考成果外显)→课堂互动(深度交流)。当然这个主要数据路线会根据每位老师上课的习惯改变。例如有的老师非常擅长利用同侪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那么她的数据主要产生的路径大致就是自主活动(体验)→课堂生成(思考外显)→自主活动(表达)→课堂互动+课堂生成。那么这样的路径分析起来就会相对复杂一些。但无论如何“以生为本”的课堂,这三类数据都不应该彼此割裂。例如如果课堂互动特别多,但课堂生成和自主活动时间特别少,也就是说更多的表达都是停留表面并不是经过丰富的体验,深入的思考之后产生的,这样看似给予学生很多表达的机会,但实质上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产生部分却非常少,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以生为本”。

那本学期我的课堂数据反馈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接下来以下是各周课堂互动、课堂生成、自主活动的平均时间统计表。

平均时间表

按照上文分析数据逻辑线我们可以先从自主活动开始观察。整体上每节课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都大于8分钟,其中9.18-10.22整体活动时长比较理想。分析原因:学生状态逐渐佳境,我也因为学生的投入,上课更加放松,给予学生自主的时间也就更多。但9.4-9.10和11.27-12.3那两周,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却非常少。分析原因:9月初由于新接班的缘故,很多时间放在了规范课堂活动的规则训练,从而导致自主活动的时间很短。但在11.27-12.3却是因为个人开课原因落下课程,后期为了追赶进度而导致的。这一点从该州的课堂生成数据仅有4.7张,也能得到验证。现在想一想,那一周确实因为急于追赶进度,更多地采取快速推进的方式展开教学。

数据真的很有意思,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数据的客观描述,却一下子让我看到自己的整个心态变化。松而善等,急于求成。由此可见,课堂的整体效果和教师的上课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急了,即使相同的设计放在你面前,上课的效果也会是截然不同。

把三者数据放在同一个折线统计图,我又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三者折线统计图

1.课堂生成和自主学习时间成高度相关(正相关),也就是说在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讨论之后,我基本都会等量采集学生的生成素材。

2.蓝色区域内,课堂反馈、课堂生成、自主学习三者正相关。即说明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给予同等机会让学生尽量表达。但红色区域内,课堂反馈、课堂生成、自主学习三者却呈现负相关。该区域的前半段时间,虽然我给予学生很多时间体验和思考,却在表达环节“草草了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课堂时长饱和,出现了此消彼长的现象。如果真是这样,就要去找适合的平衡点。区域的后半段时间,数据反馈出我给予学生不太多的体验和思考时间,却给了学生不太匹配的表达时间,即这个时间段,我很倾向于师生互动的方式。

由此可见,除了正确教学心态,还需要注重三者占比关系,在教学时要注重多体验,多思考,多表达。利用数据衡量自己,可以找准问题,加以调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