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智慧课堂

答案也许并不那么美

2021-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黄小海

传统的课堂教师心中一定会有一个“答案”,课堂中教师的主要目标就是将自己心中的这个答案让学生知道,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直接告知。

《我是"柯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课前我发放预习单,提供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家先进行预习。

课堂开始环节一:小组交流,我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公式为什么是底×高”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单开始小组交流,从在家的独立学习到小组交流学习。

环节二汇报PK,小组交流结束后,随机抽小组进行汇报PK,没抽到的同学当作评委在座位上进行评分,我提供了评分标准,并提示评分后会随机抽人回答评分的理由。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评分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之后,我在课堂上将这个过程进行提炼,对获得公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学生说,老师写

是否习惯了上图这样场景,好像板书的内容都是学生说的,教师只是学生的书写工具。真的是这样吗?课后在王博士的评课中,我才明白:你以为的学生“生成”只不过是我们让学生说出了我们想要的词语,然后通过老师的加工形成了黑板上的板书。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只是老师心中的那个答案,并不是学生生成的内容。这样能叫生本课堂吗?

那这部分可以怎样修改呢?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在便签上写一写“你发现我们获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了吗?”再小组交流,让学生创造出知识。

图片来自《王者之声》

环节三:练习巩固。

二次作答的练习

本题我提供了4组线段组合,再收集班级学生的结果生成A、B、C、D、E五个选项,通过反馈器作答,了解班级学生各个选项的答题分布情况。正确答案是A,第一次作答(蓝色条形图)只有40%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根据同侪教学法,答对率在30%~70%之间时,同侪组成小组进行交流。交流后再进行第二次作答,正确率从40%提高到了64%,这时我从A选项中挑选了改变选项的学生高,高同学原来选择的是C,他已经能够很清楚的说出EF不是高,求面积公式应该是底乘高,所以不能选。我又挑了第二次选E的同学来回答,该同学通过听完前一位同学的发言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觉得应该选择A,至此,我就告诉学生“是的,我们这题的答案就是A”。

所有学生真的知道答案是A吗?所有学生都认可这个结果的理由吗?学生是知道正确答案是A重要还是表达自己观点,有自己独立思考重要呢?其实,还是我心理的“正确答案”思维在作祟。我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让大家阐述不同观点的机会。听到正确答案就满怀欣喜,认为大功告成了。

修改下这个部分,可以请不同观点的同学再来说说,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启发,而不是教师的默认暗示,第三次投票选择来确认全班对本题的掌握情况,接着再跟进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完成投票以检验刚才的交流效果。让学生在自主的交流过程中不断通过调适达到平衡获得知识。教师在这过程中不做任何暗示。

“答案”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心里只有正确与错误,就容易忽略了学生在这过程中创造的美好,教师要做的只是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其他的就交给孩子们吧,相信他们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