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共读】003:深读文中的一个点,和文本对话
深读文中的一个点,和文本对话
——读韩雪屏教授《寻求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有感
韩雪屏教授在上一篇文字中提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两者作为创作经验和阅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都是不可穷举的。他们是阅读对话的“扶手”,引领我们进行有效阅读实践的思考,更是帮助我们规避课堂误区的教学着力点。
《寻求与文本对话的策略》一文,韩教授列举了六种主要对话策略,分别是形成期待、还原与填补、探源与汇聚、颠覆与重建、借鉴与反驳、学以致用。六种对话策略关注点不同,却又殊途同归,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从探源与汇聚、借鉴与反驳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听课上课感悟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商榷。
韩教授在“探源与汇聚”策略中提到:“为了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往往需要追本溯源、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我想到了梁增红老师说的,文本的原生价值,既有作者的原意,也有读者的二度创作。这就使得文本的原生价值,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
丁卫军老师执教《社戏》时,五个主问题设计都从学生课前生发的疑问中来。在和学生的对话过程中,丁老师引领学生在文本中体悟,通过探源与汇聚的对话策略完成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上课之前,丁老师梳理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并开宗明义,指出这些问题中,老师发现 “《社戏》是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这一秘密。然后师生和文本对话,探究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题目是《社戏》,为什么却还写了“偷豆”?
丁老师质疑学生,可不可以换一个题目?只写“社戏”,不写其他呢?教师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答案,可以先在小组内说说。分别由五位同学说出了小组的意见,学生互相补充,达成共识:作品以“社戏”为线索,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人物形象在“看社戏”“偷豆”中更加丰满,所以题目不可以改掉。
第二个问题:极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但在我却是乐土”?
丁老师依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并圈点勾画出来。学生汇报时,很多学生找到“我”受优待的语句。有一个学生说:“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挖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丁老师马上告诉同学,他回答的不是优待,而是在农村找到的更有趣的事情。这时候,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去追问:既然 “优待”为什么又“嘲笑”?这是学生读文时没有关注的。在老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下,学生调动自身原有的认知和经验,一步步推动课堂走势。
其他的三个问题是:双喜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豆被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竟“非常感激起来”?戏让人扫兴,豆也未必特别好吃,小说结尾为什么却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个主问题设计,从整体感知梳理情节、聚焦人物到主题探究,丁老师引导学生深读文章的一个点,紧扣文本细读,品读,揣摩欣赏,用别样的眼光探究文本的教学价值,读出了课文的深度,读出了自己的创见。这是文章阅读的一种境界,也是丁老师“简约语文”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执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借鉴了丁卫军老师的散文诗读和类文比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春天几幅画面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经验去发现词语的深层含义,并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林斤澜的《春风》比较阅读,从而发现江南的春风和北方的春风截然不同的特点。在阅读中,很多学生起初不知道如何深入文本的,在别人的解读里,他们广泛地参读和借鉴他人的阅读经验,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和思路,通过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一个段式……深入文本,创造性的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使课堂的阅读对话呈现出动态活动的特征 。
韩教授所举的例子大多都是高中教材,要想真正读深读透,则必须熟读教材。对于我们初中教师来说,好像不太现实。但是六种与文本对话的教学策略,恰当而灵活,每一种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都起到调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的中介作用。
正如韩教授所言:“因为这些项目可以作为学生进行阅读对话时的工作概念,进行阅读对话的‘扶手’。以力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无效的暗中摸索;还因为这些项目可以首先帮助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明理探讨,以力避当前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已经出现了的热热闹闹、但却远离了文本的貌似对话和虚假对话。”
因此,努力从创造空白处与文本对话,寻求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是我们不断学习研究的努力方向。 不管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文本对话,语文的教学,是语言的学用、品味、赏析的教学,这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原点和落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