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负责人要不要参与工作坊讨论?
“团队讨论的时候,负责人应该在现场吗?”当会议组织者期待参与者集思广益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被提出来。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看情况”。
1 负责人参加会议的利弊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负责人参加会议的优缺点:
优点:
显示对会议的支持;
有机会了解与会者真实的想法;
有机会阐述过往决策的背景与思路;
可以从一定角度上,纠正团队成员看待问题的角度;
避免把时间浪费在与战略无关的事情上;
缺点:
与会者会担心不安全,影响讨论的创造性;
可能会因权威感,影响大家的真实参与;
可能会导致与会者,不得不接受他们不认可的想法;
与会者可能会迎合、臆测老板的观点;
既然各有利弊,那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的原则是:先确定目标与预期成果,再衡量负责人出席会议,可能对成果带来的贡献与影响。最后再来考虑,当负责人出席时,如何帮助他聆听讨论中的不同意见,并对决策产生帮助。
2 与负责人的会前沟通很重要
如果希望在会议过程中进展顺畅。你一定要在会议前,与负责人进行深度沟通。这一点对于内部引导师来讲,可能是很的挑战。你可能因职级差距、时间紧迫、领导风格等因素,很难与负责人进行对话,这会影响到你对于会议成果、团队诉求的整体判断,从而对会议最终效果的评估产生影响。所以,会前与负责人的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
你一定而且必须争取在会前与会议的负责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让他告诉你,会议的目的、产出、过往团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情境、可能的阻力,以及他除了理性成果之外,对于团队在此次会议中的其它期待。
你与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也是建立信任、了解团队风格的过程。也可以借此机会,获得完成会议的更多支持,包括资源、信息和承诺。
3 提前约定规则和角色
负责人是否参与会议讨论,一般也会在这个环节与对方确认。如果他确认将参加会议,引导师需要做的是:与其约定规则。
规则,是你与负责人的一种约定。这其中包括几个部分:
发言顺序:我会建议团队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听到大家的意见,他的发言顺序不要在第一、第二和最后发言,以避免人们因顾忌或迎合他的意见,而影响发言质量;
方向判断的角色:因为引导师对于业务问题往往是外行,因此在业务讨论过程中,如果出现“讨论深入程度不够、讨论方向与战略方面不一致、矛盾冲突与议题无关,或者对团队过往形成的决定造成挑战”等情境时,需要团队负责人在现场及时做出判断,避免无谓的浪费时间;
现场决策的工作:我们经常需要在现场对一些突发的情况做出决策。比如某项工作两个部门都涉及,但都认为自己不是主责方;另外还有一些两难情境,如果不能做出决策,后面的讨论就无法进行。这个时候,就需要请负责人在现场做出决策;
以上这些内容,都需要引导师提前与负责人进行沟通。有经验的引导师会有一份提前沟通的清单,以便与负责人沟通时避免遗漏。
4 及时干预,降低负责人的负面影响
很多HR在和我沟通时,会对负责人的风格表示担心。比如,双子座的领导,思路会很跳脱,如果现场不能很好把控,会让他的发言把整个会议整得支离破碎。强势的领导,会习惯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可能导致大量附和观点出现等等。
所以,很多时候引导师要敢于在现场进行干预,尤其当负责人发言出现偏离主题、受众明显出现抵触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充分表达意见、决策层与管理层因视角问题,产生较大分歧时,都需要引导师及时站出来进行干预。以降低负责人的现场行为,对团队共识产生的负面影响。
5 特别提示
当你无法在会前与负责人沟通,只能和他的代理人沟通时(可能是二把手,也可能是HR负责人)。一定要注意,即便代理人很好地表达了团队负责人对会议的预期。你也要坚持一个假设:我听到的不一定是团队负责人全部真实意思的表达。
所以,如果有机会,哪怕是开会前五分钟,也要争取和负责人就会议思路、成果、流程进行交流和确认,以避免显著增加的失败风险。
当然,如果你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负责人交流,而他又要出席会议时,勇敢地取消这次会议,也许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决定。(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