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写作•习惯

浅谈蒙古族呼麦艺术

2019-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橘知

引言

      呼麦,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的神奇歌唱艺术,因其发声自然,属于“自然纯正律”,很是打动人,通过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还能演绎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意境,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人还不是很多。因此,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呼麦是当前我们应该做的。

1呼麦的概述

1.1呼麦的起源

      蒙古族呼麦艺术是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关于呼麦有这样的说法: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见江湖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遂虔诚模仿,并以此作为与自然、宇宙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呼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匈奴时期,“时都尉薛访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啭引声,与笳同音。”建安十七年正月,诗人繁钦在《与魏文帝笺》中就记述了14岁匈奴少年“车子”呼麦的歌唱艺术。这种历史悠久的声乐形式不仅伴随游牧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壮丽游牧史,也曾一度风靡中原,在汉民族历史中也掀起了千百年的“哈胡风”。唐代的《啸旨》是人类最早关于呼麦艺术的教科书。华夏本土之士经过精心选择吸纳这种草原上的声乐艺术,从而有了与呼麦乐理完全一致的长啸。

1.2呼麦的发展历程

      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其历史悠久,是随着蒙古族先民的游牧生活一起发展的,早在12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辽阔的草原上流传。在蒙古革命前,它主要流行在蒙古西部阿尔泰山一带,蒙古革命胜利后受到了重视,流传的地区更加广泛。新中国成立后,呼麦这种艺术便逐渐被各族人民所知。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呼麦艺术也被归纳为原生态唱法之一,现在全国已有50多名呼麦歌手,最著名的是现已年近花甲的松迪大师。

1.3呼麦的现状

      在最初观看呼麦的演出时,人们往往半信半疑,很多人都不相信人的喉咙可以同时演唱出两个声部。随着蒙古族音乐向我国各族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民认识了解了呼麦这种独特的艺术。当前,呼麦还被收录到内蒙古音乐网,使许多人欣赏到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呼麦的演出也逐渐增加并广泛传播,图瓦呼麦音乐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唱片也大量畅销,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现今,许多艺术家不断创新发展呼麦这一艺术形式,融合“呼麦”传统唱法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使越来越多人关注呼麦并抱有很大兴趣。图瓦著名歌手阿尔伯特表示:“在图瓦,特别是在乡村,你能遇见那么多唱“呼麦”的人,而且有那么多不同的唱法,这是很平常的事。”

2呼麦的演唱

    “呼麦”是一种“喉音”艺术。演唱者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发出低、中、高不同声调的声音,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可称为“一个人的合唱”。

2.1发声原理

      呼麦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唱法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演唱者运用胸腔“闭气”的特殊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带有气泡音的喉腔共鸣音,唱出浑厚的低声部持续长音。演唱者再通过软颚、喉头、嘴唇、舌头与下颚的巧妙配合,在此长音基础上唱出清亮透明的高声部泛音旋律,从而构成极为罕见的“复调音乐形式”。呼麦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产生共鸣,发出低音,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

2.2表现特点

      “呼麦”一般由男性在野外演唱,流行于大多数蒙古部落的呼麦唱法由模仿冬风咆哮和骆驼悲鸣的低音“卡基拉”、模仿风卷过岩石峭壁呼啸声的中音“呼麦”、和模仿鸟鸣以及夏天拂过草原的轻风的尖锐高音“西奇”组合而成,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主,亦有“长调”特点。蒙古音乐家将“呼麦”分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类,其中抒情性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五种。呼麦的产生和发展,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足迹,是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形式,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3传承和保护

      呼麦是在蒙古民族长期的发展中形成,是蒙古民族发展壮大的见证,是一种文化遗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2003年,内蒙古地区的艺术团体开始有意识地恢复呼麦表演。2010年,内蒙古艺术学院成为世界上开设呼麦专业的两所高等院校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当前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下,蒙古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呼麦同样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呼麦这一艺术形式尤为重要。但目前呼麦艺术的传承现状呈现一种教师少、学生少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首先,要加强蒙古族地区对呼麦艺术的学习,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其次,通过演出、媒体等途径传播呼麦艺术;中小学或普通高校开设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来增加学生对呼麦音乐文化知识背景的认识与了解;专业音乐院校可以吸收优秀的呼麦演唱教师,培养更多的学生演唱呼麦;最后,通过政府支持、国家政策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如“一带一路”,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反过来会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优秀呼麦资源被引进的同时,中国的呼麦也在“走出去”。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德国-中国内蒙古文化年开幕式”上,呼麦又一次惊艳世人。青年呼麦表演者青龙表示:“德国人很早就知道呼麦了,演出时还有呼麦爱好者跟我交流。”当前,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使呼麦艺术广泛传播,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格日勒图.试论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J].中国音乐,2007(03).

[2] 谢美林.论我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及保护[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01).

[3] 郭云鹤,试论呼麦及其演唱方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