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才战略

培养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品质

2021-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任敏杰
走好人生每一步

人们非常熟悉曾子的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三省吾身有三方面问题:一是自己是否尽心尽力,二是自己是否诚实守信,三是自己是否温习了功课。

分析上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和第二方面的问题,是对自身人格品质的反省,第三方面的问题,虽然与人格品质有一定关联,侧重点是对自身习惯或事务性事件的反省。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自我反省的习惯,有些反省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内心进行的探索或完善。还有些反省,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关联性不大,或没有关联。

这跟法学理论上过错的概念有些类似,法学理论上把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就是主观上要去追求。过失,可能因为疏忽大意,也可能是过于自信。

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疏忽大意与其人格品质的关联性不大,但过于自信就与其人格品质具有关联性,因此,那些对自身习惯或事务性事件的反省,可能与人格品质有关,也可能与人格品质无关。

在讨论自我完善和自我探索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可能会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完善,是一个比较深奥,且太过理论化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不具备相关知识,也就不具备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那些对自己的人格品质进行过探索和完善的人,为什么有些人养成了很多优良的人格品质,有些人却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人格品质。

第三个问题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格品质进行探索和完善。

针对第一个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自我反省和完善的记忆。比如,对朋友说了假话,可能因担心失去这个朋友而自责。又比如,做家务时模仿杂技演员,一只手拿着一大叠碗,不小心全部摔坏,这个人会从两方面思考,并采取相应行动:第一种是今后是要避免类似行为的发生,第二种是苦练技能,直到能够一只手拿一大叠碗,也不会摔坏。这就是在进行探索和完善。

针对第二个问题,每个人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出生到融入社会公众生活之前,都会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除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接受得更多的知识,是让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当其行为与社会规范不相符时,就会被要求纠正。

当一个被要求纠正行为规范的人,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且不愉快,但他们对外界的要求,又分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第一种是口头和内心都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不规范,就是俗话说的“打死不认账”。第二种是口头承认自己的行为不规范,内心坚决否认,就是常说的“口服心不服”。第三种是口头上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不规范,内心确认自己的行为确实存在问题,就是常说的“心服口不服”。第四种是口头和内心都承认自己的行为不规范,所以“心服口服”。

当然,还有一种表现是沉默,但沉默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被要求纠正行为的人表现出沉默,其心理状态,可能是上述四种心理状态中的任何一种。

分析上述四种心理状态的人,不仅能够发现一个人是否会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还能发现一个人在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时朝哪个方向发展。

而一个人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究竟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决定这个人的人格品质,是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或越来越低劣。

之所以提出一个人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时,会朝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是因为人们通常把一个人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目的,理解为这个人在朝着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方向去探索和完善,其实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是一个中性词,人们在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可能朝着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朝着背离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或者朝着规避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

在分析了上述四种心理状态后,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这也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持有第一种心理状态的人,基本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也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完善。

有这样一个技术员,处理一般事务的能力较强,其他技术人员也认可其能力,单位就安排他参与一种新型业务,他在一边向他人学习经验,一边学习理论,很快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后来单位安排他作为新型业务的牵头人,自从他带团队后,总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是最强的,不仅瞧不起以前带他的技术人员,还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为此单位领导找他谈话,他总是强调自己绝对正确,不承认自己工作方法有问题,因此,团队人员不愿跟他一起工作,单位领导只能将其撤换。

这个案例说明,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而且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与一个人的业务能力无关,与人格品质有关。

持有第二种心理状态的人,可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他们既可能朝着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去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也可能朝着背离或规避社会规范的方向去探索和完善,黑暗人格其实就是在进行反方向探索和完善的结果。

这方面的案例其实很多,特别是那些触犯刑法的人,有些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可能会学到更多犯罪方法,或学习怎样躲避法律制裁的方法。

媒体报道过一个案例,警察在抓捕电信诈骗犯时,在其住所发现一本刑法释义,警察问他为什么要学习刑法,他说是为了躲避法律制裁。

持有第三种和第四种心理状态的人,才可能朝着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去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但是,第三种人虽然能够朝着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去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由于过分顾及自己的颜面,人格品质就会存在缺陷。

有这样一个实习律师,自认为能力非常强,马上就可以赚大钱了,指导老师告诉他,取得法律从业资格,只证明其可以从事律师工作,只有把工作当成事业,才可能全身心为客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当其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时,赚钱就是一个附带的事,这个实习律师通过反省,处理好了事业和金钱的关系,后来发展得很好。

这个案例说明,当一个人具备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品质时,哪怕开始是被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后面可能发展为主动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

上述四种心理状态的人,都是在外力作用下被要求进行的反省,真正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是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进行反省,也就是说是自觉的反省。

正因为此,很多人在有外力作用时,会逼迫反省,没有外力作用时,就会放任自己,就是人们常说的“戳一下,动一下”。

由此可见,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品质。因为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前提是要剖析自己,而自我剖析是一件内心非常痛苦的事情,因此,不是每个人都会作自我剖析。

基于上述,培养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品质,父母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评估自己是上述四种心理状态中的哪一种

由于父母的人格品质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所以父母首先要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品质,而自我评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自我探索,如果经过自我探索,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良人格品质,并加以修正,就是在进行自我完善。

二、观察孩子是上述四种心理状态中的哪一种

当父母要求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孩子都会有所反应,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了解孩子是否在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同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孩子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时,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三、把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一面展示给孩子

父母不是完人,在要求孩子时可能存在错误,即使对孩子的要求绝对正确,也不一定能把对孩子的要求,变成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孩子经常会对父母“严于律他,宽于律己”的行为,进行抗辩或抗争。

虽然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有意无意回避自己的错误。

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没有专门教材,让孩子学习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教材,其实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如果敢于对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修正自己的错误,无异于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榜样,同时,孩子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

四、防止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偏离方向

前面讨论过,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具有方向性,要防止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偏离方向,具有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品质的父母,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时,首先,要确认自己探索和完善的方向是否正确;其次,在给孩子展示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时,不能偏离方向;第三,由于孩子不只是跟父母接触,还会接触到父母以外的很多人,要警惕父母以外的其他人,把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带入背离社会规范的方向。

鉴于上述,养成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品质,父母首先要去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伴随着外在环境的许多变化,同时每个人的人格也在发生内在变化。

让孩子养成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品质,要求父母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和习惯,并把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全过程展示给孩子,以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机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