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人生:以貌取人乃永远的现实,惟愿术攻而不忘道

最近看了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所著的《趣味符号学》,我深深地感到,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更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名字是符号,儿子、父亲、丈夫、职称、上级、下级都是我们身上的符号,离开了这些符合,我就不成其为我;我们奋斗一生赚的是货币,其实也是一个符号;成就了某项事业或者作出了一点成绩,最终都体现为符号。我们好像为符号而活着,或者希望名副其实,或者希望拥有更多。甚至我们穿的不是衣服,开的不是汽车,住的不是房子,而是符号:品牌、地段、名声等等;百年以后的悼词还是一个符号的文本,越是杰出的人,越需要一个盖棺定论。
01 符号的物理性及其意义
符号原来是代表物的,比如玉玺代表皇权,官服代表品级,军衔代表军阶等等,这是最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些符号本身没有意义,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才是有意义的。越是难以直接表达意义的事物越需要借助于符号,如果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就不需要符号,也就是越缺什么,越要显摆什么。
越不富裕的越要置办名牌,即使冒牌货也不要紧,相反,比尔·盖茨整天穿条牛仔裤和文化衫;越是不知名的人越要把名片搞得花里胡哨,真正的名人不需要名片;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叫老爸老妈,夫人的父母得叫“岳”父母;恋人之间总爱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夫妻之间还会脉脉含情地相互注视吗?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恋人之间反而流行称呼老公老婆的原因。意义不在场,符号便登场。
符号本身也是物,但作为符号时,它的物质性就消失了,比如玉玺不再与物理性有关,但如果用玉玺来砸人,玉玺就回归到它的物质性。音乐的物理属性是音波,通常音乐是美和情感的符号,但是当一个小伙子用大喇叭播放摇滚乐以对抗大妈们的广场舞骚扰时,摇滚乐就成了高分贝的噪音,它的物理属性才得以体现。
符号的意义价值一般总是大于符号的物理性,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纸币、名画等等。
02 符号的反客为主
符号的意义要靠符号来直观表达,因此有时符号本身往往比意义更重要,比如当你遇到老师、长辈的时候,是否主动问候是人们注意的焦点,至于心中是否真正有敬重之情,只有自己知道,客观上说就显得不重要了,口蜜腹剑也就在所难免。符号因而由从属地位跃升为主导地位,现代社会的发展,符号的这种篡位现象比比皆是。
虽然如此,意义仍然是符号的生命,符号只是狐假虎威罢了。但是,符号的生命是由解释者决定的。一旦符号的意义被社会广泛地认可或者被统治者严格界定,那么符号本身就会反客为主,意义反而退居其次。比如国旗、国徽神圣不可侵犯,侮辱国旗国徽属于犯罪;比如健康码,绿色的就可以通行,否则,即使你不是感染者,没有这个符号照样不能通行。狐假虎威的符号又一次成为了主人。
体现符号重要性的最惊心动魄的故事则与我们的“辫子”有关。根据传统中国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论男女都是蓄发的,断发纹身是蛮夷的标志,男女成年以后,男的行冠礼,女的行笄礼,男女束发成髻,分别以冠和簪加以固定。
清兵入关以后,要求汉人剃去前额的头发,后脑勺上留一根长辫子。本来这条政令是有弹性的,留下了不小的回旋余地,但一些汉人官员主动剃发以示效忠,推波助澜的结果是,多尔衮下达了新的剃头令,严令“留发不留头”。这一严酷的政令在向来民风柔弱的南方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弹,结果“嘉定三屠”约有五万人被屠杀。
辛亥革命爆发,剪辫子成了革命行动,留着辫子就是反革命,难怪阿Q也要投身革命了。后来张勋复辟,一个突出的符号就是“辫子兵”。
辫子这个符号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意义,辫子本身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推而广之,形式有时往往比意义更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符号的作用,这也就是仪式感近些年不断被强调的原因,还有收藏热等等,同时也滋生出种种弊端,如地域歧视、种族歧视、脑残粉现象等等。
03 符号的创造性
本来,符号是代表物的,但当今的社会,更多的情况是,符号创造物,最直观的是设计图,先有图纸,然后才有房子和产品。在生产过剩的当下,商品的使用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一件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品牌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物的价值,这也就是在公司经营中广告费用、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不断上升的原因,商品的生产几乎就是符号的生产,如此一来,几万几十万一双的鞋子、几千几万一件的日本玩具的出现,也就司空见惯了。
符号的意义必定是特定的,它代表特定的物,但只代表该物的某一特性,而不是全部特性。符号是片面的,并不等于对应物。因此符号的意义并不总是唯一的,不同的解释者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特别是当符号组成符号文本的时候,比如小说、剧本、影视作品、绘画等等,所以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再比如,我们在简书的ID,就是我们贴在自己身上的符号,有些朋友的ID是精心构思而来的,并一丝不苟地在简介里加以阐释,这是符号发布者希望传达出的符号意义。但完整的人设,即受众的解读还要基于我们给出的其他许多符号构成的符号文本,比如发表的文章(品位、内容、题材、体裁)、评论、点赞的对象等等,即所谓的副文本、链文本等,而且不同的读者会得出不同的画像,那么哪一个是真实的,或者哪一个是你希望得到的呢?
04 不变的是以貌取人
在符号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以貌取人”,本质是以符号取人,即使在符号还处于物的从属者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原始部落时期,生存繁衍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母性崇拜、生殖崇拜广泛地体现于图腾、祭祀等符号和仪式中。
进入阶级社会到现代资本主义之前,短缺经济,生产不足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主要通过物质本身的特性来体现身份地位,也就是说符号的意义与物质的属性是高度一致的,丝绸锦服、禽兽衣冠比麻布褐衫、短打青衣高贵,出行的车马、居住的住宅、日常使用的器物、黄金珠玉的配饰无不随着地位的高低而变化。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符号意义要求整齐、庄重、奢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物质生产越来越出现过剩的局面,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有特权、财富自由的人才能享受更多的闲暇,并被人们奉为优雅。
于是整个社会都开始崇尚、追求闲适的情调。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越来越高,穿皮鞋的越来越少,穿旅游鞋的越来越多,穿西装的越来越少,穿休闲衫的越来越多,穿着最整齐的或许要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女人越穿越少,衣不蔽体称为时尚,牛仔裤的破洞越开越大。人们宁愿买一个人造革的A货,也不愿意要一个名不见经传但货真价实的真皮商品。因为品牌这个符号才代表身份和地位。符号越来越远离物的属性,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属性。
原来处于社会底层的艺人咸鱼翻身,成为人上人,他们因为能够提供休闲服务而致富,是休闲符号的生产者,同时获得巨额的财富。曾经有个笑话说,税务局如果完不成任务,只要找个艺人罚笔款,几个亿就来了。毫无疑问,明星还是时尚的引领者,他们又和商品的品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多的符号。
任何时代的符号形式,都是社会性欲望的反射。小鲜肉的走红,严格地说不能责怪他们本人,芸芸众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人们被压制的欲望或者说恶念,在艺术这个漂亮符号的掩盖下,得以曲线满足或宣泄,如纵情浪荡的女子,挥金如土的富豪、快意恩仇的侠客、魔法无边的巫师、自在流浪的高人、无忧无虑的神仙伴侣等等。
因此,从古至今,符号崇拜没有丝毫改变。
05 符号的术与道
符号学揭示了深刻的哲学内涵,但既然书名冠以“趣味”二字,自然是有趣味性的,如“解释漩涡”、“评价漩涡”、“否定符号”等,而且趣味中有很多方法论,它对我们开展文学、音乐、影视、美术、游戏等的创作和创新以及广告营销、沟通交流,对我们如何解读、欣赏这些符号作品,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新现象和新趋势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里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佛教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说,对应的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根据符号学发现的原理,人的六感顺序应该是“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通感”,也就是触觉最原始,视觉最高级,而通感往往用较低级的感觉来形容较高级的感觉,就是把感知变得更加原始而根本。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用听觉的“闹”形容视觉的“红”;“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以嗅觉的“香”形容看到的“雾”,以触觉的“寒”来表现月光,其他还有“甜蜜的微笑”、“柔和的嗓音”,“热烈的红色”等等。当然也有反例,如杜甫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擅长赋诗描物的朋友不妨验证一下,这一规律的适用性到底如何。
尽管《趣味符号学》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试图将符号学这门“文科中的数学”读起来尽量显得浅显有趣,我们如果仅仅满足于其趣味性,而不能进行更多严肃的思考,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我们在符号的汪洋大海里搏击沉浮,符号的意义经常销声匿迹,但是我还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符号的意义,多少保持一点清醒,不要让符号把自己掩埋了。正如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才是我们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