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语文课堂首先得解放自己
——听评《中国石拱桥》有感
解放语文课堂首先得解放自己周四下午,又是学校语文“一周一课”时间。本周执教的是来自于初二的一个青年教师,许老师。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周日晚上,就曾经与我电话交流过对本节课的设计。
此次她执教的是初二第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这是一个传统名篇,她预备讲第二课时。在她的设计中,是将说明方法与说明语言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认为这个设计是合理的。听了她的构思,给她了一个建议。希望她在说明文中也能渗透情感色彩,在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时,一样突出美感。年轻人对我的建议,欣然接受。对于在课堂上要不要规范说明方法的答题技巧,我给出的建议是不用刻意强调,用引导法让学生自己去品自己去悟。格式,可放在处理习题时再强调。对这一点,许老师有顾虑,但她也强调不想把语文课堂变得干巴巴。
临近上课的早晨,许老师还就说明方法的作用讲解和我进行了沟通。能感受到她的认真,更能感受到她对于不规范答题技巧的忐忑。我安慰她,改变,总得有人带头。
下午上课时,许老师从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导入。随后,让学生简介了所知道的说明方法。紧接着,就开始了说明方法的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对常见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很快就能找出例证。但,对文中的一个摹状貌分析不出。许老师拿出循循善诱之术,引导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摹状貌。紧接着,对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中,能明显感受到许老师对作用分析的纠结。她不想用格式来束缚学生,但却还是不可避免的在用格式的思维引导学生,此时课堂略显沉闷。很明显,老师、学生思维都不够放得开。
从说明方法过渡到说明语言,许老师恢复了流畅自然。估计是对没有规范说明方法答题技巧的纠结吧!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直接出示了两个句子,领着学生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进行了分析。
最后,再对学生结合茅以升的成长进行了励志教育。板书,以一座拱桥的形式出现。既紧扣文题,突出重点,又简明美观。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大家对许老师的课给予了肯定。但,同时对她没有强调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提出了质疑。这个,与她课前的预测是一致的。当探讨到这里时,我赶紧检讨了自己的观点。紧接着听课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困惑,也纷纷表示了自己的纠结。说实话,心情,我能理解,但总觉得有些遗憾。就像这节课,老师,明显想突破,但却顾虑重重。学生,明显想表达,但却小心翼翼。
我在想,语文天生浪漫,充满了审美因素。如果,在语文课上,都不能让人感受到美感的话,那么在这种氛围熏陶中成长的孩子,他们还会有发现美的眼睛吗?而我们自己,长期在这种程式化思维的牵制下,又怎么能做到传播美,塑造美呢?
近些年,出于对中考题型的研究,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拿到一篇文章第一眼不是感知文字的美,而是会考虑这篇文章哪里容易形成考点,哪个句子会让学生从哪个角度来赏析……一篇好好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的七零八落。这种程式化思维的运行,使得我们本该“绚丽多姿”的语文课变成了一节节严谨有序的数学课。而我们自己一边在感慨着学生的木讷薄情,一边在继续着规范与格式……
其实,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它与理科的条条框框不同,很多时候它是不能拿来肢解的。试想,如果我们从医学的角度去解析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动作,那怎么可能会被感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每天徜徉在优美典雅的文字中。引领学生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作伴,与天光云影交流。可是,要想让学生眼中有景,老师得先眼中有景;要想让学生心中有美,老师得先心中有美;要想让学生放得开,老师得先放得开!所以,语文老师们,行动起来!不要让自己那颗灵动善感的心灵,被太多太多的规范格式所束缚。要知道只有解放了自己,我们才能解放语文课堂,才能还语文课堂以语文本色!
让我们一起努力,大胆走出“围城”,循着心中的信念在语文课堂绽放自己。用语文人的情怀,引领学生一起寻找苟且中的诗意吧……
2018年11月8日
解放语文课堂首先得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