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后记
2019-03-03 本文已影响10人
一未_ccd2
1.在学完第5小节后,我问学生有没有新的疑问?有个学生问“寄生”是什么意思?(课后查了字典,结合字典上的解释在本文中当指虫子生活在石榴树内,并从石榴树身上吸取养分。)有的学生回答说,是指虫子生活在树上。我补充道:不劳而获。又一个学生问:樟树的香气是一种什么香?为什么能永久保持?我当时敷衍道:这是一个问题。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其实可以如实告之: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明白,课后,我们共同查查有关资料研究如何?这样子显得师生双方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而不是一副“师道尊严”的模样,凌驾于学生之上。此处的让学生质疑完全是课上的一时冲动,信手拈来,本意是引起学生关注:课文是写的“樟树”,为什么这一小节还写了石榴树?
以后,对学生学文后的质疑应课前精心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提不出问题来怎么引导?
课上,学生针对这一小节,提出的问题还有:桃花也有香气,桃树为什么不拒虫?除了樟树能拒虫,还有哪些树木也能拒虫?
2.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宋庆龄的插图,用一句话说说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本意是想由宋庆龄外表的美丽引向她内心的丰富与高贵。指名回答时,有个学生居然说宋庆龄是残疾人。可能因为书上的插图是一张宋庆龄坐在椅子上的黑白半身照,引起了学生的误会。但也由此可见,学生对宋庆龄知之甚少。虽然有我补充介绍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但在学生心中宋庆龄仍只是一张非常陌生的黑白照片而已。宋庆龄在我心中是一位高贵、优雅的伟大女性,但这也是在阅读了许多相关资料后才获得这样的体会。教师的认知水平不能代替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这个意外,我想宋庆龄的图片很多,书上所选图片并非是最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