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教育2018青椒计...

浅谈《核心素养视点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学》---教师如何创新与转型

2018-12-20  本文已影响64人  银川002邓文超

   

浅谈《核心素养视点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学》---教师如何创新与转型

        周三晚上,华东师范大学李宝敏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核心素养视点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学》,在这节课中信息容量非常大,李教授从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中国教育发展新路向、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且在开课前提出了三个问题,1、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2、如何解决与应对?中国教育发展要到哪里去?新路向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地方。由于课程播放速度快,今天早晨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进行知识总结,归纳,写了写反思,非常期待李教授的PPT课件的分享。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什么是核心素养

    《教育部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一词,把核心素养至于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深化下一步工作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的五大支柱是:(一)、学会求知,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开发高质量产品能力及生产的一些知识。(二)、学会做事,生存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学会如何对待这个事件,如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事实问题,知道怎么做。(三)、学会共处,社会是友人构成的,当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必会学会如何与他人睦相处,人多力量大,共同解决所面对问题。(四)、学会发展,人的思维是无限的,守在笼子里是可怕的,所以要发展自身所能开发的东西,做出重大贡献,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井口之外却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价值,必须发展。(五)、学会改变,时代在发展,一成不变,循规蹈矩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学习新的知识,吸收新的观念,成为时代的先锋者。核心素养的实质就是指向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的能力和品格。既包括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

    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养不是学生平时掌握的基础知识,识识字,写写字,背背乘法口诀,做做算式等。而是教师在一个特定的知识框架下,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学生自己总结反思,形成自我的学习模式,以致于下次遇到同样问题进行迁移。学生不只时学科成绩的评价,而是综合实践评价为主。时代在发展,所以要培养符合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浅谈《核心素养视点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学》---教师如何创新与转型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创新

      宏观解读:时代背景、政策的要求、改革创新教育驱动发展

      马云在首届世界只能大会上这样讲:“教育必须改革,否则30年后孩子们没有工作。对于教育来讲,我们需要重新认定,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目的,我们的孩子今天的教育如果依然围绕着数学算得快,背书背的好,可能麻烦就来了,人类无法与机器相比,记性比你好,算的比你快,插上电,从来不忘记,从不停止。”作为一名二年级数学教师,现在我们在学习除法和乘法,的确让孩子天天背诵乘法口诀,是该反思,这些陈旧的知识点背诵是上个年代学生必须要做的,而这个年代学生还在继承,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经济时代,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符合时代发展,能够运用时代创造的机械来完成高目标的工作。信息化手段已经运用到了我们教学中,只是教师教学手段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互加计划中美丽乡村课程中阿福童财商课程就是一堂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这周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摆摊,自己做老板,通过旧物循环,以阿福童财商券换取物品的方式,推广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的思想,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体验劳动快乐,资源共享的意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就是复杂沟通,专业思维,所以需要改革。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当前的问题与挑战给出了解决路径与具体战略部署,从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我们学校用的是红色素质报告册,上面不仅有学生的各科成绩还有其他方面的评价,教师进行各式各样的培训,提升自己的素养,并且每个班都配上多媒体。这些做法对改革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创新驱动教育,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材体现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民族意识,培养一代符合时代发展的接班人。课程实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现在我国好多班级超过50人的大班,教师精力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位学生,所以应实行小班级,根据学生的爱好学则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共同爱好者坐到一起讨论学习。变革学习方式,教师应开发合作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布置一个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各个学校进行合作,学科的融合交流,学生互访学校,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旅程。

      微观分析:学生学习微观分析

      自主学习是现在我们所提倡并且正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创建知识体系,教师进行指导,同学之间进行协作,自护寻找资料,随时随地的学习,没有学科区别,没有时间的限制,学则自己喜欢的课程。网络时代的发展,资源共享越来越普遍,学生学习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例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选择性学习。学习途径也越来越灵活,先扎起网课流行,学生在家里就刻字自主学习,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不得不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够自己提炼知识,创建知识,总结方法,并且运用到实践中。“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就是这样体现的。

      中国教育发展新路向

      新路标1:重新定义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是知识教育偏多,素养教育偏少,甚至有些地方没有。这就是我们目前的一个教学现状。在有些乡村小学,只开设语文数学,副课不上,学生整天沉浸在语文数学的题海中,难以自拔。所以要重新定义目标,核心素养是灵魂,在教学中,要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后的工作没有铁饭碗,要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在完成教师家长的任务,而是他们的任务。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改变学习方法,自己驾驭知识,善于总结。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转换到核心素养目标,由知识教育转向素养教育,为新时代培养多功能人才。

      新路标2:重新定义课堂,关注学生发展

    《 除法的认识》 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这节课又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教师直接呈现除法的意义、读作、写作,通过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第二种课堂是通过设计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习卡认识除法意义,通过微课观看,讨论学习除法的基本知识,自己评价所学知识。这是我上这节课,两个班的不同教法,因为一个班有多媒体,一个班没有,第一种方法是以知识教授为主,学会学习知识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高,学习效果一般。而第二种教法,学生反应良好,说的也特变多,并且对自己做出了评价,优点和缺点面面俱到。所以基于知识的课堂要转向关注学生的课堂。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分配不同的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期末是学生最厌烦的时候,长篇大论来,明明学过的东西,为什么老师还要说,学生就是这样抱怨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自愿复习呢?需要我们教室在课堂前先列提纲,这节课复习哪些知识,就这么简单,其他时间有他们支配吧!例如:《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心中有了框架就开始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先认识,跟同桌拿着人民币互相说,有哪些特征?你是怎么认识的,到了付钱这个环节,小组为例,拿着它们的文具进行拍卖,首先得要换钱,同学们卖的不亦乐乎,并且学会找钱。在人民币计算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好多同学都分享了他们的做法。这节课下来他们都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好多,所以在之后的课堂中,我都会让学生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是课堂的小主人。

      新路标3:重新定义教师,做新型教师

      面对一个上课总是说话的学生你会怎么做?那么更多的学生在说话你又该怎么做,为什么处理了一个学生?反而有更多的学生在说话呢。那么,你的处理方式不对。作为教师,我们的基本功是必须严掌握的,教学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拥有这些我们要干什么?是为了给学生上好课。这是我们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拥有更多的学生知识。学生认知规律是什么?学生的喜欢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学生为什么会总是说话?学生为什么书写不认真?多问几个自己为什么?这就成功了一小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会解决不当,有时解决的非常的完美,去反思这些问题的根源,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进行归类,那么下次遇到同样的学生问题你就会解决。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策略。利用个别案例数据,进行转化迁移,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新路标4:重新定义学习,学习多样化

      尼葛洛庞帝这样说:“教育是我们给予别人的东西,学习是我们赋予自己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学习?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习是指在书本或在他人辅导下获得知识。新华词典中对学习时这样解释的:“通过读书、听课、研究、进行教学实验、参加实际工作等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广义的学习是指一个人从外界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全过程。那么我们的学校学习就是狭义定义学习。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学习是我们自己能力的一种体现,不是教师专家对于我们的说教。什么是学习力?学习力就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能力,如果学习是一棵树,那么学习力就是根。它主要有三个要素构成: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的能力、学习效率、学习转化力等。我们得让学生敢想敢做,不能给他们模板照样子做,得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动手去做,或者和同伴交流做,并且自我评价。“标准答案是思考的大敌”,在做一道题是,教师不应提前说标准答案,例如人民币的加减,上课时,先让学生来分享你是怎么做的,有些学生用竖式,有些学生把他化成角再进行计算,其他没有想出来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新型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学习力,让学生想学,会学,能学多少就是多少,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新路标5:重新定义教学,学生喜欢的课堂

    现在教室里的课程表,每节课都是45分钟,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不同的科目,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时间有点紧凑,不是教师笔记进行开放式教学,是不敢,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稍微一展开,学生就收不住,滔滔不绝,听到下课铃,没说到的学生满脸失望,这时每次最不想看到的画面,我就鼓励他们,在学习卡片上写下他们的想法。看到他们写的东西,你会非常有成就感,我的学生也挺厉害。所以有限的时段应该转向跨越时空,开放融合。在开放的时空,运用开放的资源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有多高这节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先领略了泰山、香山、华山、衡山、嵩山等美景之后,进性语文段落学习,知道了他们的景色描写,有哪些写作手法之后,在这中可以穿插一些自然知识,慢慢地问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他们的高度是多少吗?比大小的题材就有了,顺理成章的进行数学教学,学完之后,还可以利用这个进行一次知识报的大整合,让学生自己整合知识,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的一个学科交叉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定知识储备,还要有强大的驾驭课堂能力。

      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追求四化

      统整化-知识框架的构建

      孤立的知识不仅没有活力,甚至没有活力,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能生长,才能产生新的知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整合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把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列出框架,并且记住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根据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也要求自己去整合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时用数学小卡片记录自己学到的知识,到复习时利用数学小报来整合知识。让学生体验概括知识的乐趣。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上数学课给学生讲东北的风情,在上农家小院时,我为了给学生创设情境,先跟学生交流旅游,讲着讲着就到了东北,说了说东北的特色,顺着这条线,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奥苏泊尔也说到:“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认知结构和重新组织,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过程。”学习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在数学课上,回收废品,就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人民币就是让学生爱护人民币。小动物做客就是让学生体验分享的一个过程。这些素养完全可以在数学学科中实现。

    情境化-多彩的教学生活

    用真实的情境,开放的问题,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正是“生活即教育”。互加计划阿福童财商课程正是这样的体现。这周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摆摊,自己做老板,通过旧物循环,以阿福童财商券换取物品的方式,推广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的思想,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体验劳动快乐,资源共享的意识。其实在这中我们可以加入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这节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学生担任小售货员和买主,实现认识人民币和人民币的计算,再好不过了。李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孩子跟前,放一勺盐,让孩子吃,怎么吃都吃不下去,如果把这勺盐放到一盘美味的菜种,那孩子吃的特别香。这勺盐就是知识,这盘菜就是情境,我们正是这位厨师,做好厨师就得运用好这勺盐。

    活动化-做中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句诗,学生学好知识,就得有真实的体验,自己动手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会。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离开个人体悟,知识是无法转化为素养的。杜威这样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为的方式”,学生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必须动手来做,自己总结知识。那么我们的课堂也要追求“智慧生成的课堂”,当孩子付钱时,我问他们怎么付100元,学生集思广益,有一位学生说道40万一分,虽然我知道答案错误,但是没有纠正,而是顺着这条信息,展开另一个知识点,1元=100分。课堂生成的东西让我们想不到,但是它的利用价值非常高,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利用起来。

      深度化-知识重新思考

      “和”和“或”有什么区别呢?学生是这样告诉我的,邓老师,之前我们不是学习了加数+加数=和?这里的和就表示把它们加起来一共有多少,或就像等号,两边都一样。我把这样的一个数学案例理解成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是深度化的一个体现。那什么是深度化策略呢?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而提出的。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点。强调告诫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元知。并且注重学习行为的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要进行思考,关联,不断把知识吃透,能够成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其他场合也很受用。学习知识,不仅是认识它,还要具有创新能力,问题的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对这个知识点做出自己的评价。首先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看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与不同。过来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解决这一类问题所需要的规律是什么。在这和他人交流,看看他人的思维中有没有错误,或者自己有什么错误,及时改正。最后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生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就实现了素养教育。

      通过自己的学习,现在对核心素养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以后在教学中能够用上,培养出自己觉得了不起的学生。加油!

浅谈《核心素养视点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学》---教师如何创新与转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