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母亲抬起来"称重",错放的孝心只会让老人痛苦不堪
文/麦米兜兜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李婆婆与自己的老伴膝下一共有5个儿子,如今每一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22211/c0a9ad4a7e0af195.jpg)
李婆婆的老伴几年前去世了。按照5个儿子的决定,李婆婆将由他们轮番照顾,每个人照顾一个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22211/b99524e57892b100.jpg)
但是,因为儿子之间互相不信任,所以他们在交接母亲赡养工作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老母亲抬起来称重,以证明自己没有亏待她。
1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书里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赡养了自己母亲十八年之后决定弃养,他认为母亲也只把自己养到十八岁,后面的日子都是靠自己自力更生,所以这笔账是时候结清一笔勾销了。
结果县令老爷同意了他的说法。但前提是得从身上割下几斤肉还给母亲。这个几斤肉不多不少,刚好就是他出生时的重量。
结果这人二话不说就把母亲给抬回去了。
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恰恰说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账”是算不完的。
对于父母的回报从来只有尽心尽力没有达标结清之说。所谓的孝心也永远不是停留在物质和时间上的等额回报。
李婆婆的儿子只看到了这种物质层面的赡养照顾,认为不亏待母亲,不让母亲身体上吃亏就已经算是孝心达标,须不知,当他们抬起母亲称论斤两的那一刻,这种孝心其实就已经打了折扣。
2
一直以来,子女们在处理父母的养老问题上总是不乏以自我为中心的孝顺。
做子女的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孝心的呈现,把自己认为的付出等同于父母需要的孝心,至于父母接不接受、感受如何从来不去关心。
撒贝宁在接受访问时,也曾谈及过这个话题。
在05、06年那段时间,他也曾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到了北京。那时他会想,既然有这个能力,把父母接过来才能踏实一点。
后来才明白,只是他自己踏实了,而父母并不“踏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22211/a9095c381e6f0f3a.jpg)
作为一个旁观者虽然不大明白李婆婆家庭成员之间的过往,但是从画面中李婆婆捂脸的操作来看,儿子们这种行为显然是让她感觉羞愧不已的。
也许当月照顾的五个儿子中的某一个会因为母亲称重达标而如释重负,但是李婆婆这种当众被羞辱的压力却一点不会小。
作为母亲的李婆婆更多的是希望各家能够同心和睦。因此,即便觉得羞辱不已,也还是配合地上称了。其中委屈恐怕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3
对于整个事情经过,相信指责儿子不孝顺的人一定不少吧?
这件事情发布到网上之后,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评论。
不少人对于李婆婆的遭遇唏嘘不已:“到了这个年纪,子女还为了赡养自己的问题而斤斤计较,这五个孩子白养了。”
把老母亲抬起来“称重”就能证明自己的孝心可鉴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进一步来看,为什么五个儿子依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这种荒唐的验证方式呢?
原因很可能是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正确的。
他们没有弃养,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坦然接受对于自己赡养母亲“成果”的检验,足见他们的本心还是觉得没有亏待过自己母亲,这比那些不管不问的子女已经好太多了。
也许李婆婆的儿子们也是苦于无法证明自己在照顾母亲问题上的清白,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但是说实话,我却对于这五个儿子指责不起来。
他们固然有错,不该采取这种极端错误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孝心。但回过头来想想这种错误的孝顺方式身边是不是经常见到?
我们有没有做过一些让父母骑虎难下,隐忍不言的决定?
我们有反思过父母真的享受其中吗?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自己的孝心,将好心变成老人们无法吞咽的苦果。
这恐怕才是故事本身值得关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