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顺着生活去挖掘(教育焦虑)
现在的生活,就像一场寻宝之旅。每天都有惊喜,每次的情绪出现都是一次太傻扔给我的肉丸。每个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都是太傻给我配备的哑铃。情绪、人、事件、感受、强烈的身体感受、看到的电影。
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去觉察,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觉察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
生活这场戏剧是一定会持续上演的,包括这戏剧上的林林总总。就像马哈拉奇说的,唯有把“人性”的部分丢除,让“人性”的部分自己去完成自己。唯有时时刻刻都拿着解剖刀去解剖身体和心智,时时刻刻拿着擦镜布,把镜面擦拭干净,才能清清楚楚看到镜子里面映射的是什么。
目前来说,关于孩子的未来教育问题。我还有疑问,还有困惑,觉察到自己在这个部分起情绪,念头不断。我就循着这个线索去阿卡西记录里面探索,我要清清楚楚地看到内在的不平衡,是什么?我要去解剖自己。
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这人生也是他必须要经历的旅程,这遥控器不在我手中,也不在他手中。我作为戏剧中或者说人生这场梦中,他的母亲的角色,既然已经醒来,就该知道,这一切都关乎我自己。遥控器始终在我手中。这个戏剧,这些镜子,该出现就出现,该发展就发生,我并不能改变镜子里面的人物事件,也不能改变镜子里面的自己的身体、心智。唯有拿着火炬,反过来照亮自己,照出自性之光。
我请求阿卡西给我提示,我在紧张什么?我为什么要会给予这些事关注度?
是因为,我的习气、信念。本质上我在相信什么?会非常精准地出现在我生命里。这里有弱肉强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价值观、世界观。我根本相信的东西,我的信念,导致了我的行为。而这信念之绳索就是我的情绪。我不得不承认,我有焦虑的情绪,对孩子的教育,我很焦虑。这焦虑就积压在我的胸口。我口口声声说的好玩,都是自己在欺骗自己。本质上,我害怕孩子受不到最适宜的教育,得不到最好的保护,遇人不淑、从而走上一条我认为不合适的道路。然后,作为母亲的我会痛心疾首,恨不当初,罪恶感、愧疚感、不配得感、不值得感就会轮番上来暴虐我。所以,说到底是我自己在爱自己,在心疼自己会受到这些情绪感受的伤害。
愧疚感罪恶感,不配得感无用感,就堆积在我的腹部肚脐上方。这是心智编制的故事剧情,把这个心智堆积而成的我看得太重要,同时也把属于另外我的另一个面向的孩子看得太轻。
这个“我”的心智集合体,在奋力、努力地求取什么。在求取心智堆积的“孩子”这个东西能够比所谓别人的“孩子”更加优秀。这个欲望是我吗?这个欲望能够被填满吗?分离的模式就像一个不能被填满的黑洞,蒙昧叠印,永无止境。创造了这个世界的摩耶幻想,就是靠着这些潜在因素,把阳光遮住。分离的永不会止息,只能被崩溃瓦解。这个心智模式里面已经有好几个分离了。这个孩子,那个孩子,你的孩子,我的孩子,他的孩子,男孩子,女孩子。然后还有等级分离,优秀的孩子,不优秀的孩子,听话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坐得住的孩子,坐不住的孩子,有自主意识的孩子,没有自主意识的孩子。大脑病毒绑架的心智模式赤裸裸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么赤裸裸,那么明显。
这个“我”的心智集合体,在竭尽全力避免什么。在避免孩子被欺负,避免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避免孩子受委屈,避免孩子被嘲笑,避免孩子。。。事实真相是什么。你矛盾的心智才是你的主人,你无时无刻不在被心智控制和掌握。你一方面害怕孩子受委屈,一方面却又害怕孩子太飞扬跋扈,一方面不想让孩子没有主见,一方面又不想让孩子太有主见,一方面想要孩子能够有自己真正喜好的东西,一方面又害怕孩子对自己不喜好的东西提不起兴趣。种种这些,哪一样不是矛盾的心智,那一样不是你心智的社会的缩影。
你不能不矛盾,你根本没看出来你的孩子就是你,你不能让自己去独自面对那些看上去张牙舞爪要吃了你自己的情绪感受,然而你却美其名曰,你不忍心孩子受到欺凌,不忍心孩子被社会抛弃。这个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不是吗?
镜子就是镜子,无论镜子里面的是什么,都是你的真实本质的投射,都是你。这一切都关乎你。
你说你被教育所累,本质上,你是被你自己矛盾的心智所累。
真爱会怎么做,太傻会怎么做?
真爱里没有区别,所以学这个和学那个没有区别,蠢材和天才没有区别,善良和邪恶没有区别,优秀和平庸没有区别。这一切都是你。真爱里面没有恐惧,只有那无条件的爱,没有对象,没有要求。不要求任何一个面向成为任何一种样子。真爱里只有轻松自在,只有关照一切,照顾了一切的大能,他轻轻地托举着一切。
该是他经历的一切,去经历,没有评判,没有判断,没有情绪,没有抵抗,拥抱一切,这一切都是你,也毫无畏惧,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就像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湖面上,涟漪丝丝分明。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经历,经历什么,这就是每个当下该有的样子,该出现的事件,本然的状态,去经历而义无反顾。不该他经历的,也没人可以安排,没人可以强迫。
事情就这么自自然然地发生,我就这么自自然然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如此而已。
为什么去对抗生活呢?什么也不用做,一切都已经被妥妥地安排在那里。因为已经做出的选择,是你的选择,并非你的“孩子”的选择。这个故事里,只有你。这个世界在你之内,你就是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