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

张志公的“不排斥”论

2019-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
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吴叔湘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上,张志公先生讲: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并不排斥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然而,张志公对语言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认识的和说的还很不充分。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在言说着他们思想、世界观、价值观,这不是“不排斥”的问题,就好像思想教育和民族或国家语言是两个异质东西似的。 他这种认识,是把语文界所谓对“语言”的理解纯粹化了。语言想带着思想就带着,不想带就能搁在一旁,这种把思想和语言的关系看做互为外在的认识,太低端----人能排斥得了体内的血红蛋白,然后只留血液里其它成分么? 民族或国家的底色是他们的语言烙下的,这个底色,在人的反思中,在把它当做一个对象分析时,可以分割成各个不同方面去分析,但是,在张志公所说的“理解“运用”中,这个底色也是囫囵的一个整体,把它当对象分析得出来的各个方面,不可能竟然有“排斥”或“不排斥”这么一说。对于语言,逻辑上可以对它分开谈,而“运用”时,绝对不能认为把它分割后分析,然后再组合在一起的那么一个东西,在语言上搞还原论,要不得。血红蛋白能单独拿出来分析,但是,不能说“血液不排斥血红蛋白”这样的话。 张志公所说的“理解”,是知识路向上的,因为日常语言根本不用再谈什么理解,只有把一个民族的语言做进课堂,成为学科,才谈得上“理解”的问题,而“理解”就与知识建立起了关系;他的“运用”,指的是在课堂上学习了关于“非日常语言”意义上的语言知识后,再进行“非日常语言”意义上的实践。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条路线,语文教育效果的体现,就必定是一个民族的群体,在进行非日常语言交流,即彼此进行着民族思想交流,因为,思想是语言的语言。 那么,按照这条路线推演,呈现出的具体景观是:写作、表演、正式场合发言、演讲…… 他的表述的语句里的“不排斥”所透露出的信息,是把语言进行二元论认识了,即纯语言±思想。这与笔者后文演绎他的“理解”“运用”中必须有思想正好有冲突,所以他的前面一个词和后面两个词,所透露出来的内容是矛盾的。因为,由“理解”“运用”而发生的写作、表演、正式场合发言、演讲等语言运用方面必须有思想,不然就谈不上是上述各类语言实践方式。 张志公的“不排斥”一说,证明张志公对语言二元论的认知已经暴露无遗,是影响语文界数十年的原因,尚不知道是不是“之一”,因为更多影响语文历史走向的胡说材料我看的比较少。所以,他的这种因“不排斥”一词推导出来的二元论认知,必定会导致“理解”与“运用”的分裂,即理解归理解,运用起来还是不会。因为他的“不排斥”的二元论之表述,必定把“理解”与“运用”二元对立起来,即互为外在的俩东西,加不起来,即,最终要的那个“能力” 目标没办法达成。

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认识和反思,不上升到哲学层面驾驭,那么,对民族的语言进行的国民基础教育,必定搞不掂。 说的严重些,他们那一代语文人,是造语文之孽之始,绝非什么语文这一科目的功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