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书评
在炎炎夏日,最惬意的莫过于手捧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书在手,为生活增添一点韵味。
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明珠。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喜爱古典诗词,因此也喜爱上了《人间词话》。
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洗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新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
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 “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须下定决心,沿着所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成功的灵感是一个不速之客,它永远在不经意间光顾,如电光乍现。然而将这句话细细品读,仿佛又能读出一种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丝智慧的禅意。
文/Lindsay語絮《人间词话》成书于1908年,到今年刚好是110年,百年来的寂寥悲戚,早已在远去的风中飘散无踪。读此书,好似夜听花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人间词话》被很多人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古典文艺美学有极深刻的影响。读《人间词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读王国维。他的学识和才华奠定了评论的基础,他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却决定了评论的方向。
王国维最注重的是“真”,他本人也是一位诗人,最终他不肯违背自己内心的“真”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和毕生的理想。
书中好词佳作的深情婉致亦让人心灵震颤,我们在读王国维的同时,也是在品读其中掩藏不住的那一缕缕久远的幽香。
《人间词话》才情高绝,但一些观点却失之偏颇。王国对历代名词和词人的种种看法,不仅仅源于他深厚的古诗文功底和卓然的才华,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王老先生的这种固执、保守而又带着些偏激的性格。
如果,把《人间词话》当做一部电影来看,主角有好几位,男1号应该就是冯延巳了,上镜多,特写也给得很多;最大的反角是吴文英,上镜也很多,然而,王老先生让吴文英上镜完全是为了显现他作为反面角色的种种不良品性。没办法,王老先生作为导演,尽如此偏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之后无词之叹。”
王国维看词人眼光独到,想来是有道理的。这段话是王老先生评词的标尺。他尤其不喜欢过于雕琢的作品,感情真挚、境界开阔、清朗自然之作在他眼中才是上上之选。
北宋之后无词这句话恐怕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李易安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辛幼安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江晚正愁余,山深鸣鹧鸪”,蒋胜欲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姜白石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淮南皓月冷千山,明明归去无人管”,吴梦窗之“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岂非好词?
35天读书挑战书评—《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