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首页投稿拒绝的稿件古代文学课堂改革

每堂课就像学术讨论一样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复旦金声缘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每堂课就像学术讨论一样 

张雯   李士金   张俊雅   唐慧敏   王一力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第四卷第九编“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编写水平较差,行文多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生硬不通。袁编云“辛亥革命以后,民众的政治热情锐减”,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的,难道发生“以后”“民众的政治热情”便“锐减”?袁编云蠡勺居士“已”声称“谁谓小说为小道哉”这样的话“那时还是空谷足音”,殊不知金圣叹早已把小说与诗歌并列,对于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作出了充分的肯定。袁编云:光绪二十三年(1897)严复、夏曾佑在《国闻报》上发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强调小说“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并提出小说乃是表现人类的“公性情”,“一曰英雄,一曰男女”,“非有英雄之性,不能争存;非有男女之性,不能传种”,既高度推重小说,又以人性论、进化论的观点阐释小说的本体与审美心理,表现出与“载道”、“劝善惩恶”等传统思想不同的新观念,影响渐大。[2]“人性论、进化论”与“载道”、“劝善惩恶”等传统思想没有内在联系吗?中国传统思想没有“人性论、进化论”吗?翁其斌、李定广撰文认为,袁编《文学史》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体例欠严谨;增补欠合理;分析欠水平。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明明是金代的产物,袁编《文学史》也承认诸宫调“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董解元成名于“金章宗在位期间(1190—1208)”,但由于其第五编第十二章的标题是“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辽金”限定于诗歌,故无法将不是诗歌的说唱文学纳入其中,结果就将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挪到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里,而那一章提到的说唱文学没有一部是元代的。[3]

      每堂课就像学术讨论一样每个人都会获得一些不同的知识点

       期末将至,总感觉时间太快了。上了一年的古代文学史的课,有许多收获,这学期课和上学期课有所不一样,除了让我们自己上去讲课,老师还开始组织教学,大家可以自由发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堂课就像学术讨论一样,每个人都会获得一些不同的知识点,我们在讨论中,了解原著,更加有自己的见解。这学期,我们每个人都有几次上台的机会,以前刚上讲台,不免有些紧张。经过上学期的训练,这学期不会那么紧张,更加自如了,一轮讲课结束后。开始了自己选择一些讲,针对上一轮开始查漏补缺,大家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唐宋元明清,每个人都自主学习,这样对内容更加熟悉,也会记得更加深刻,被动的接受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李老师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这学期,无疑还是周星含的课最让人印象深刻,她讲的金瓶梅,让我大开眼界。对待金瓶梅有了新的看法,李瓶儿的悲哀,而吴月娘是我唯一听到的——非遗传结构病态。而潘金莲——既是聪明伶俐、美丽风流、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搬弄是非的典型。在学期的最后,老师又带着我们一起开始复习,让同学自己整理文学知识点,然后上课自己讲。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又把很多知识点梳理一遍。这为期末的复习又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大家又自主的学习到很多知识点,这个方法可谓实现了双赢。卢梭的《爱弥儿》中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孩子自己学习,在文学史课堂上做到了,我们大家都是自己主动地学习,在讲台上讲一遍,记得是最牢固的。为了在课上讲好,课后大家也是花了好大功夫,又是查阅资料,又是做课件,这也正实现了老师所说的十大能力,让我们不仅是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转眼一学期结束了,很怀恋这学期的课堂,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张雯011310054)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临川四梦”

       仍然记得上学期您就告诉了我们要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学习。学习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经历的过程。有时为了考试,有时因为自己喜欢,但却在学习这条路上一直摸索前进。老师说的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学习让我仿佛看到了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这学期的学习中,印象最深的地方是《红楼梦》专题。老师和每个同学的讲课都给了我新的知识,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初中时看的电视剧,高中时第一次完整的看了书本,两次感悟有很多不同,通过这次专题课程,大家讲的秦可卿,王熙凤,甚至是四大家族以及贾家的人物关系都给了我不一样的见解。使我又重新把《红楼梦》的电视剧又重新看了一遍,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这一学期的课堂上无论是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还是同学们所讲解的内容,都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这些知识使我受益无穷。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扩大,同时也陶冶了人的情操,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古代文学史犹如宝贵的精神食粮,也提高了我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这是一种熏陶,也是一种文化,通过古代文学史的课堂,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到了心中。(张俊雅)这学期的《中国文学史》课程主要围绕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展开,主要以学生讲课为主,老师在下面给予指导,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历史观,老师旨在培养我们的十大能力。在所有的内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临川四梦”,它是《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的合称。 李老师一直强调我们应该在原著的海洋里遨游,要有鉴赏文本的能力,我想不管以后我们从事什么职业,这些都会让我们受用一生。(王一力)时间转眼即逝,从寒冷的冬天到有点热的夏天。一个学期的课程要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古代文学学习,我感到很具挑战性。我是一个不太爱上台发言的人,常常是自己默默的学。而李老师的课,却是让我们一个个上台授课。与上学期相比,还增加了课堂总结这一部分。需要我们的临时发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程变得参与感很强。从课堂全由老师做主讲,变成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让同学自由发挥,将自己所整理的知识,再回归课堂,交流分享给其他同学。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性。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展现自己的机会,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考验。相信不只是我,对每个同学都是。就这样,分配内容,准备内容,上台演说,老师点评,最后再集体轮流交流成了我们上中国文学史的上课模式。这样的过程从上学期一直到了这学期,每个同学都在进步。我也不例外,一开始是读,读稿也很紧张到手抖,然后脱稿给大家介绍,虽然可能大家映像并不深,但对我来说,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锻炼到了自己的能力。除了以上这些,老师也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文学观点,甚至是爱情观。这些都是养分,让我很是受用。除了课上的学习,还有课下的。老师会让我们看他的博客,里面有许多老师对文学的研究,看了后虽然会觉得有些晦涩,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便会收获良多。心灵仿佛得到了升华。课程进入尾声,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感谢李老师。(011310030 唐慧敏)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圣贤文化,理一分殊。许多具体的学科,分支细节,都是圣贤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回顾研究朱子文学思想的历程即是传承圣贤文化。在1949年到1966年期间,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分册中关于朱熹文学批评的论述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1961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后来再版内容与1961年版毫无二致。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列“一  朱熹的家学-朱松的诗文轨道说”一节,他引朱松《上赵漕》的书信内容,谈到诗歌源流,说明朱熹受到家学之影响,很有意义。他又引尤袤跋云:“韦斋之子南康使君(熹),今又以道学倡,其诗源远而流长矣。”是朱熹受家学影响,尤袤早已说过了。[5]罗先生的这个论述是此前诸位专家没有讨论过的,值得关注和重视。罗根泽谈朱熹文道关系有一个论点很值得一提,他认为朱熹的文道关系论与韩欧之差异仅仅是量上的分寸问题,而与周敦颐、程颐的差异则是性质上的不同。[5]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441-442页。

[3]翁其斌李定广:“守正出新”兑现了吗?——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之学理批评,《学术界》2010年第11期。

[4]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第189-190页。

[5]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8-359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